面向智能电网的RPL协议改进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 1.2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9-21页 |
| 第2章 RPL协议概述 | 第21-29页 |
| 2.1 RPL协议拓扑结构 | 第21-22页 |
| 2.2 ICMPv6控制消息 | 第22页 |
| 2.3 DODAG构建 | 第22-23页 |
| 2.4 目标函数OF | 第23-25页 |
| 2.4.1 OF0 | 第24页 |
| 2.4.2 MRHOF | 第24-25页 |
| 2.5 路由度量 | 第25-28页 |
| 2.5.1 跳数路由度量 | 第25-26页 |
| 2.5.2 ETX路由度量 | 第26-27页 |
| 2.5.3 能耗路由度量 | 第27-28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RPL协议算法的改进研究 | 第29-36页 |
| 3.1 ETX度量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 3.2 基于剩余能量度量的算法 | 第30-33页 |
| 3.2.1 剩余能量的计算 | 第30-31页 |
| 3.2.2 RES的提出 | 第31-33页 |
| 3.3 基于ETEN度量的算法 | 第33-3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RPL协议改进算法的仿真验证 | 第36-50页 |
| 4.1 仿真环境和参数设置 | 第36-39页 |
| 4.2 性能参数 | 第39-40页 |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0-49页 |
| 4.3.1 6 个节点的仿真分析 | 第40-44页 |
| 4.3.2 20 个节点的仿真分析 | 第44-4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2页 |
| 5.1 本文总结 | 第50页 |
| 5.2 展望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