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戏剧文学论文

元代《录鬼簿》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5页
    一、选题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现状述评第11-12页
    三、研究意义第12-13页
    四、文章创新之处第13-15页
第一章 钟嗣成与《录鬼簿》成书考第15-29页
    第一节 钟嗣成其人第15-18页
    第二节 钟嗣成生卒年考述第18-21页
    第三节 关于《录鬼簿》的成书第21-24页
        一、成书年代背景第21-22页
        二、成书动机第22-24页
    第四节 《录鬼簿》的版本源流第24-29页
        一、《录鬼簿》的修订版本第24-26页
        二、修订的时序第26-29页
第二章 《录鬼簿》解析第29-41页
    第一节 剧曲家分组中的排序第29-31页
        一、剧曲作家的生卒年与分组序列的关系第29-30页
        二、作家的作品数与分组序列的关系第30-31页
    第二节 剧曲作家的身份及地理分布考述第31-35页
        一、剧曲作家的身份考述第31-32页
        二、剧曲作家的地理分布第32-35页
    第三节 剧目类型第35-37页
    第四节 钟嗣成的戏曲思想第37-41页
        一、戏曲思想的独特性第37-38页
        二、戏曲思想的“矛盾”之处第38-41页
第三章 《录鬼簿》与其相关著述第41-51页
    第一节 增补本《录鬼簿》与《录鬼簿续编》第41-45页
        一、增补本《录鬼簿》第41页
        二、《录鬼簿续编》第41-42页
        三、贾仲明与《录鬼簿续编》的异议第42-45页
    第二节 钟嗣成与贾仲明戏曲观之异同第45-47页
        一、钟嗣成与贾仲明戏曲观之“同”第45-46页
        二、钟嗣成与贾仲明戏曲观之“异”第46-47页
    第三节 与《太和正音谱》之比较第47-51页
        一、对《录鬼簿》的吸收和借鉴第48-49页
        二、不同于《录鬼簿》著录部分的概述第49-51页
第四章 《录鬼簿》与元代戏曲的发展的关系第51-60页
    第一节 《录鬼簿》中的“北人”南迁与元杂剧南流第51-55页
        一、北杂剧作家的南迁第51-54页
        二、杂剧“南流”之概述第54-55页
    第二节 《录鬼簿》的戏曲价值与贡献第55-58页
        一、史料价值概述第55-56页
        二、《录鬼簿》的戏曲贡献第56-58页
    第三节 《录鬼簿》对后世戏曲论著创作的影响第58-60页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附录一:《录鬼簿》上卷第一组剧曲家生卒年第63-64页
附录二:《录鬼簿》上卷第二组剧曲家生卒年第64-65页
附录三:《录鬼簿》中的152位剧曲作家的祖籍、寓居地与社会身份第65-69页
附录四:元时期中书省与江浙行省局部地图第69-70页
附录五:《录鬼簿》(孟本、曹本)与《太和正音谱》中元代戏曲家对照表第70-74页
附录六:存《太和正音谱》不存于《录鬼簿》(孟本、曹本)的剧曲作家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林语堂小说死亡叙述的审美文化阐释
下一篇: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作品经典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