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结构论文

单侧高边坡地区考虑地下室-支护系统共同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前言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2-14页
        1.2.1 桩-土-上部结构动力共同作用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弹塑性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论文的主要理论依据第14-20页
        1.3.1 基坑支护的理论依据第14-19页
        1.3.2 动力弹塑性计算理论第19-20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华润紫云府二期B地块基坑支护设计第22-39页
    2.1 工程中常用的基坑支护形式第22-24页
        2.1.1 放坡开挖第22页
        2.1.2 土钉墙支护第22-23页
        2.1.3 排桩支护第23-24页
        2.1.4 内支撑和锚索第24页
    2.2 工程简述第24-28页
        2.2.1 工程概况第24-25页
        2.2.2 工程地质条件第25-27页
        2.2.3 水文地质条件第27-28页
    2.3 方案选型第28-31页
        2.3.1 设计控制关键点第28页
        2.3.2 设计方案选型及确定第28-31页
    2.4 深基坑设计分析第31-38页
        2.4.1 理正深基坑设计结果第31-33页
        2.4.2 PLAXIS有限元软件介绍第33-34页
        2.4.3 有限元分析结果第34-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不考虑结构与土体共同作用,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响应分析第39-54页
    3.1 引言第39-40页
    3.2 工程概况第40-41页
    3.3 地震波的选取第41-42页
    3.4 抗震性能评估标准第42-43页
    3.5 顶板传力体系的动力弹塑性分析第43-53页
        3.5.1 在El-Centro波作用下顶板传力体系的动力弹塑性分析第44-47页
        3.5.2 在SanFernando波作用下顶板传力体系的动力弹塑性分析第47-50页
        3.5.3 在人工波作用下顶板传力体系的动力弹塑性分析第50-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结构与土体共同作用计算力学模型第54-63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结构与土共同作用下的计算力学模型第54-61页
        4.2.1 土弹簧刚度的计算方法第55-57页
        4.2.2 土弹簧的布置第57-58页
        4.2.3 排桩上土压力的取值第58页
        4.2.4 排桩上土体地震力的取值第58-59页
        4.2.5 排桩与结构物的连接第59-60页
        4.2.6 Midas建模时排桩对结构物水平推力的实现第60-61页
    4.3 顶板传力体系的改进第61-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考虑结构与土体共同作用,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响应分析第63-102页
    5.1 引言第63页
    5.2 三种传力体系在考虑结构和土体共同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第63-92页
        5.2.1 顶板传力体系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第63-73页
        5.2.2 斜撑传力体系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动力弹塑性分析第73-82页
        5.2.3 剪力墙传力体系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第82-92页
    5.3 三种传力体系计算结果对比第92-97页
        5.3.1 整体对比分析第92-94页
        5.3.2 局部对比分析第94-97页
    5.4 采用剪力墙传力体系时,考虑与不考虑结构与土体共同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结果对比第97-100页
        5.4.1 剪力墙传力体系在不考虑结构与土体共同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第97-99页
        5.4.2 剪力墙传力体系考虑与不考虑结构与土体共同作用的动力弹塑性结果对比第99-100页
    5.5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2-104页
    6.1 结论第102-103页
    6.2 展望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剪跨比再生混凝土剪力墙的抗震性能研究
下一篇:电梯轿厢水平振动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