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28页 |
1.1 前言 | 第14页 |
1.2 印染废水的水质特征 | 第14-15页 |
1.3 常见印染废水处理方法 | 第15-22页 |
1.3.1 吸附法 | 第15页 |
1.3.2 混凝法 | 第15-16页 |
1.3.3 膜分离法 | 第16-17页 |
1.3.4 电化学法 | 第17-18页 |
1.3.5 化学氧化法 | 第18-19页 |
1.3.6 光催化氧化法 | 第19-20页 |
1.3.7 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 第20页 |
1.3.8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 第20-21页 |
1.3.9 曝气生物滤池(BAF) | 第21-22页 |
1.4 电絮凝-电气浮-酶催化方法的原理 | 第22-23页 |
1.4.1 电絮凝原理及特点 | 第22页 |
1.4.2 电气浮原理及其特点 | 第22-23页 |
1.4.3 酶催化的原理及其特点 | 第23页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3-27页 |
1.5.1 电絮凝-电气浮与酶催化工艺的发展与应用 | 第23-25页 |
1.5.2 研究电絮凝-电气浮-酶催化组合工艺的目的 | 第25-26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6 论文采用的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案 | 第28-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29-30页 |
2.2.1 模拟印染废水处理实验方案 | 第29页 |
2.2.2 印染废水处理实验方案 | 第29-30页 |
2.3 各项目分析测定方法 | 第30-32页 |
3 电絮凝-电气浮-酶催化处理模拟硫化黑印染废水的研究 | 第32-56页 |
3.1 电絮凝-电气浮实验 | 第32-48页 |
3.1.1 温度-时间因素对电絮凝-电气浮除去率的影响 | 第32-38页 |
3.1.2 极板间距对电絮凝-电气浮除去率的影响 | 第38-43页 |
3.1.3 电流密度对电絮凝-电气浮除去率的影响 | 第43-47页 |
3.1.4 电絮凝-电气浮正交试验 | 第47-48页 |
3.2 酶催化实验 | 第48-54页 |
3.2.1 温度对酶催化处理的影响 | 第48-49页 |
3.2.2 过氧化氢使用量对酶催化处理的影响 | 第49-51页 |
3.2.3 pH值对酶催化处理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4 反应时间对酶催化处理的影响 | 第52-54页 |
3.3 电絮凝-电气浮-酶催化参数优化实验 | 第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4 电絮凝-电气浮-酶催化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 第56-76页 |
4.1 电絮凝-电气浮实验 | 第56-68页 |
4.1.1 温度-时间因素对电絮凝-电气浮除去率的影响 | 第56-62页 |
4.1.2 电流密度对电絮凝-电气浮去除率的影响 | 第62-67页 |
4.1.3 电絮凝-电气浮正交试验 | 第67-68页 |
4.2 酶催化实验 | 第68-74页 |
4.2.1 温度对酶催化处理的影响 | 第68-69页 |
4.2.2 过氧化氢使用量对酶催化处理的影响 | 第69-71页 |
4.2.3 pH值对酶催化处理的影响 | 第71-72页 |
4.2.4 反应时间对酶催化处理的影响 | 第72-74页 |
4.3 电絮凝-电气浮-酶催化参数优化实验 | 第74-75页 |
4.4 电絮凝-电气浮-酶催化与AB-芬顿法的对比 | 第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结论和建议 | 第76-78页 |
5.1 结论 | 第76-77页 |
5.2 建议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附录 | 第86-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