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 | 第10-14页 |
1.2.1 有机胺吸收法 | 第11-12页 |
1.2.2 离子液体吸收法 | 第12-14页 |
1.3 量子化学计算研究 | 第14-15页 |
1.3.1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离子液体的量子化学计算 | 第15页 |
1.4 立题依据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19-29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9-20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1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20-23页 |
2.2.1 CO_2鼓泡吸收装置 | 第20-21页 |
2.2.2 CO_2再生装置 | 第21-22页 |
2.2.3 动力学双搅拌釜反应装置 | 第22-23页 |
2.3 离子液体合成 | 第23页 |
2.3.1 氨基酸功能化离子液体两步合成 | 第23页 |
2.3.2 氨基酸功能化离子液体一步合成 | 第23页 |
2.4 量子化学计算 | 第23-24页 |
2.5 核磁共振碳谱表征 | 第24页 |
2.6 重要物化参数和性能分析测定 | 第24-27页 |
2.6.1 CO_2吸收速率 | 第24-25页 |
2.6.2 CO_2吸收负荷 | 第25页 |
2.6.3 CO_2再生效率 | 第25-26页 |
2.6.4 pH值,粘度及密度测定 | 第26页 |
2.6.5 CO_2溶解度系数 | 第26页 |
2.6.6 CO_2扩散系数 | 第26-27页 |
2.7 双搅拌釜气液相分传质系数测定与计算 | 第27-29页 |
2.7.1 双搅拌釜气相分传质系数 | 第27页 |
2.7.2 双搅拌釜液相分传质系数 | 第27-29页 |
第3章 氨基酸功能化离子液体的量子化学模拟计算 | 第29-43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AAILs量子化学基本参数计算 | 第29-32页 |
3.3 AAILs物化特性的量子化学分析 | 第32-38页 |
3.3.1 AAILs粘度及吸收负荷的量子化学分析 | 第32-34页 |
3.3.2 AAILs再生特性的量子化学分析 | 第34-38页 |
3.4 AAILs反应机理探究 | 第38-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量子化学辅助设计新型多氨基氨基酸功能化离子液体用于CO_2捕集 | 第43-62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量子化学参数计算 | 第43-50页 |
4.2.1 量子化学计算筛选多氨基AAILs中的阴、阳离子 | 第43-48页 |
4.2.2 多氨基AAILs结构优化 | 第48-50页 |
4.3 多氨基AAILs的合成及吸收-解吸性能测定 | 第50-57页 |
4.3.1 多氨基AAILs的合成及方法优化 | 第50-51页 |
4.3.2 多氨基AAILs粘度测定 | 第51-52页 |
4.3.3 多氨基AAILs吸收CO_2的负荷测定 | 第52-55页 |
4.3.4 多氨基AAILs饱和溶液再生性能测定 | 第55-57页 |
4.4 多氨基AAILs反应机理探究 | 第57-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新型多氨基功能化离子液体传质-反应动力学 | 第62-78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动力学模型参数 | 第62-65页 |
5.2.1 动力学模型基础参数计算 | 第62-64页 |
5.2.2 气液相传质系数及溶解度下降系数汇总 | 第64-65页 |
5.3 传质-反应动力学计算 | 第65-77页 |
5.3.1 [DETAH][Lys]吸收CO_2的传质-反应动力学 | 第65-70页 |
5.3.2 [TETAH][Lys]吸收CO_2的传质-反应动力学 | 第70-75页 |
5.3.3 [DETAH][Lys]/[TETAH][Lys]浓度与二级反应速率常数关系 | 第75-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79页 |
6.3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作者简历及主要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