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覆盖岩溶临空面对支护桩稳定性影响试验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垂直承载桩研究现状-溶洞顶板稳定性问题第13-15页
        1.2.2 垂直承载桩研究现状-覆盖岩溶临空面稳定性问题第15-16页
        1.2.3 岩溶地区水平承载桩稳定性问题研究现状第16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6-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模型试验技术和准备第19-29页
    2.1 岩体力学相似模型实验第19-23页
        2.1.1 岩体力学相似试验材料研究现状第19-21页
        2.1.2 相似理论基础第21-23页
    2.2 模型尺寸及物理参数的确定第23-24页
    2.3 物理模型结构设计第24-26页
        2.3.1 模型架制作第24-25页
        2.3.2 模型箱及软弱结构层制作第25-26页
    2.4 加载及量测系统第26页
    2.5 模型试验方案第26-29页
第三章 相似材料及重塑红粘土配比研究第29-45页
    3.1 灰岩相似材料配比研究第29-35页
        3.1.1 试验材料选择第29-31页
        3.1.2 正交试验设计第31-33页
        3.1.3 试样制作流程第33-34页
        3.1.4 试样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第34-35页
    3.2 各因素敏感性分析第35-38页
        3.2.1 线性回归分析第36-38页
    3.3 单轴抗压试件试验结果第38-39页
    3.4 重塑红粘土配比研究第39-44页
        3.4.1 原材料加工第39-42页
        3.4.2 重塑红粘土制作第42-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模型一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5-66页
    4.1 水平推力H与桩位移及模型上表面位移曲线分析第45-47页
        4.1.1 桩上水平推力H与桩位移Y_0曲线分析第45-46页
        4.1.2 水平推力H与岩体被动区上表面位移Y_1曲线分析第46-47页
    4.2 模型一破坏过程观察(量测)结果第47-57页
        4.2.1 间接观察法第47-57页
        4.2.2 直接量测法第57页
    4.3 模型一破坏过程(破坏机理)分析第57-64页
        4.3.1 模型机理性分析-主应变分析法第57-63页
        4.3.2 模型机理性分析-能量分析法第63-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五章 模型二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6-84页
    5.1 水平推力H与桩位移及模型上表面位移曲线分析第66-68页
        5.1.1 桩上水平推力H与桩位移Y_0曲线分析第66-67页
        5.1.2 水平推力H与岩体被动区上表面位移Y_1曲线分析第67-68页
        5.1.3 水平推力H与岩体主动区上表面位移Y_2曲线分析第68页
    5.2 模型二破坏过程观察(量测)结果第68-76页
        5.2.1 间接观察法第69-76页
        5.2.2 直接量测法第76页
    5.3 模型二破坏过程(破坏机理)分析第76-82页
        5.3.1 模型机理性分析-主应变分析法第76-82页
        5.3.2 模型机理性分析-能量分析法第82页
    5.4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7页
    6.1 结论第84-86页
    6.2 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3页
致谢第93-9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宁市都市型购物中心环境景观调查与评价
下一篇:黄山市居住区绿地景观改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