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石墨烯量子点简介 | 第10-11页 |
1.2 石墨烯量子点的性质 | 第11-12页 |
1.2.1 光学性质 | 第11页 |
1.2.2 电学性质 | 第11-12页 |
1.2.3 表/界面性质 | 第12页 |
1.3 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方法 | 第12-17页 |
1.3.1 自上而下法 | 第12-15页 |
1.3.2 自下而上法 | 第15-17页 |
1.3.3 其他制备方法 | 第17页 |
1.4 石墨烯量子点的功能化 | 第17-18页 |
1.5 石墨烯量子点的应用 | 第18-22页 |
1.5.1 化学传感 | 第18-20页 |
1.5.2 生物成像 | 第20-21页 |
1.5.3 固体粒子表面活性剂 | 第21页 |
1.5.4 光催化剂 | 第21-22页 |
1.6 课题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D-青霉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并用于荧光检测Fe~(3+) | 第23-39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4页 |
2.2.2 D-青霉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 | 第24-25页 |
2.2.3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 第25页 |
2.2.4 荧光检测Fe~(3+) | 第25页 |
2.2.5 荧光检测补铁口服液中Fe~(3+)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8页 |
2.3.1 D-青霉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 | 第25-28页 |
2.3.2 D-青霉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结构表征 | 第28-30页 |
2.3.3 D-青霉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 第30-33页 |
2.3.4 荧光检测Fe~(3+) | 第33-37页 |
2.3.5 补铁口服液中Fe~(3+)的检测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叶酸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并用于细胞成像和Hg~(2+)的荧光检测 | 第39-52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0页 |
3.2.2 叶酸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 | 第40-41页 |
3.2.3 细胞成像 | 第41页 |
3.2.4 荧光检测Hg~(2+) | 第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1页 |
3.3.1 叶酸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 | 第41-44页 |
3.3.2 叶酸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结构表征 | 第44-46页 |
3.3.3 叶酸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 第46页 |
3.3.4 细胞成像 | 第46-47页 |
3.3.5 荧光检测Hg~(2+) | 第47-50页 |
3.3.6 水样中Hg~(2+)的检测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十二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及在Pickering乳液中的应用 | 第52-61页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3页 |
4.2.2 十二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 | 第53-54页 |
4.2.3 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第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0页 |
4.3.1 十二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 | 第54-55页 |
4.3.2 十二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结构表征 | 第55-57页 |
4.3.3 D-GQDs 的表/界面性质 | 第57-59页 |
4.3.4 Pickering乳液的“pH”开关性质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聚苯乙烯纳米球的合成并应用于吸附Pb~(2+) | 第61-70页 |
5.1 引言 | 第61-6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5.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62页 |
5.2.2 聚苯乙烯纳米球的合成 | 第62-63页 |
5.2.3 Pb~(2+)的吸附实验 | 第6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3-69页 |
5.3.1 聚苯乙烯纳米球的表征 | 第63-66页 |
5.3.2 聚苯乙烯纳米球的吸附行为 | 第66-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