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关联方交易 | 第11-12页 |
1.2.2 审计风险 | 第12-13页 |
1.2.3 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 | 第13-14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关联方及审计风险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6-20页 |
2.1 关联方及关联交易概念 | 第16-17页 |
2.2 关联方审计风险概述 | 第17-18页 |
2.2.1 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定义 | 第17页 |
2.2.2 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分类 | 第17页 |
2.2.3 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特征 | 第17-18页 |
2.3 关联方审计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页 |
2.3.2 交易成本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亚太实业案例分析 | 第20-32页 |
3.1 亚太实业简介及关联方情况 | 第20-21页 |
3.1.1 审计相关主体与客体概况简介 | 第20-21页 |
3.1.2 亚太实业关联方情况 | 第21页 |
3.2 亚太实业关联方交易中不当会计处理及会计差错分析 | 第21-25页 |
3.2.1 子公司-济南固锝,会计处理不当,虚增虚减利润 | 第22-23页 |
3.2.2 子公司-同创嘉业,会计处理不当,虚增虚减营业收入 | 第23-24页 |
3.2.3 子公司-天津绿源,重大会计差错,未披露的重大担保事项 | 第24-25页 |
3.3 亚太实业关联方审计中的审计风险分析 | 第25-29页 |
3.3.1 重大错报风险 | 第25-28页 |
3.3.2 检查风险 | 第28-29页 |
3.4 对亚太审计错报中相关责任人的最终处罚情况 | 第29-30页 |
3.5 审计失败事件的影响 | 第30-32页 |
3.5.1 审计行业公众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 第30页 |
3.5.2 误导证券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 第30-31页 |
3.5.3 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 | 第31页 |
3.5.4 反向推动了审计行业及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完善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亚太审计风险失控的原因分析 | 第32-37页 |
4.1 审计机构的原因分析 | 第32-33页 |
4.1.1 审计人员在审计中未能勤勉尽责 | 第32页 |
4.1.2 未能严格执行质量控制复核 | 第32-33页 |
4.1.3 未保持注册会计师应有的谨慎和怀疑态度 | 第33页 |
4.2 监管机构的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4.2.1 违法惩罚力度不足 | 第33-34页 |
4.2.2 监管制度有待改善 | 第34页 |
4.2.3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34-35页 |
4.3 被审计单位的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4.3.1 亚太实业内部控制不完善 | 第35-36页 |
4.3.2 亚太实业管理者对财经法规的理解有待提高 | 第36-37页 |
第五章 降低关联方审计风险的相关对策 | 第37-41页 |
5.1 审计机构的相关对策 | 第37-39页 |
5.1.1 完善审计人员的委派 | 第37页 |
5.1.2 建立有针对性的关联交易审计程序 | 第37-38页 |
5.1.3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 第38-39页 |
5.2 监管机构相关对策 | 第39页 |
5.2.1 加强对审计行业的监管,加大审计失败惩罚力度 | 第39页 |
5.2.2 完善监管部门监管指标体系 | 第39页 |
5.2.3 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 第39页 |
5.3 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对策 | 第39-41页 |
5.3.1 完善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 | 第39-40页 |
5.3.2 构建合理的股权结构,强化独立董事作用 | 第40-4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46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