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场村神龛文化调查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三)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0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四、田野点简介 | 第10-15页 |
(一)学术界对神龛内涵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关于神龛抽象意义方面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神龛民居装饰功能和工艺价值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关于神龛变迁的研究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朱场村神龛文化的民族志书写 | 第15-37页 |
第一节 对神邸牌位的解读 | 第15-22页 |
一、神龛 | 第15页 |
二、天地君亲师位 | 第15-16页 |
三、孔圣位 | 第16-17页 |
四、关圣位 | 第17-18页 |
五、五谷神农 | 第18页 |
六、四官位 | 第18页 |
七、观音位 | 第18-19页 |
八、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位 | 第19页 |
九、梓潼位 | 第19-20页 |
十、魁星位 | 第20页 |
十一、郡名(某某堂上) | 第20-21页 |
十二、灶王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制作流程 | 第22-27页 |
一、传统的神龛 | 第22-26页 |
二、现代的神龛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安位过程 | 第27-30页 |
一、安位前的准备 | 第27页 |
二、解秽 | 第27页 |
三、请神 | 第27-28页 |
四、开光点像 | 第28-29页 |
五、扫光 | 第29页 |
六、交钱 | 第29-30页 |
七、焚钱 | 第30页 |
第四节 相关仪式 | 第30-37页 |
一、节日中的仪式 | 第30-34页 |
二、人生仪礼中的仪式 | 第34-36页 |
三、其他仪式 | 第36-37页 |
第二章 朱场村民关于神龛文化功用的逻辑认知 | 第37-41页 |
第一节 保佑家族平安、繁盛 | 第37页 |
一、保佑家族平安 | 第37页 |
二、保佑香火旺盛 | 第37页 |
第二节 家庭主要装饰符号 | 第37-38页 |
一、房屋的空间与功能的划分 | 第37-38页 |
二、神龛的装饰 | 第38页 |
三、家族的标志符号 | 第38页 |
第三节 神灵世界的窗口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心理安定的平衡器 | 第39-41页 |
一、缅怀祖先,缓解思念之情 | 第39页 |
二、借助祭祀,祈求保佑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他者的眼光——对神龛文化的学理分析 | 第41-52页 |
第一节 意义之网——以户或家庭为单位的信仰单元 | 第41-42页 |
一、以户为单位的设置 | 第41页 |
二、以户为单位的祭祀 | 第41页 |
三、以户为单位的传承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家庭或家族文化的活态文化遗产 | 第42-46页 |
一、活态的物质文化遗产 | 第43-45页 |
二、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基层秩序制衡器 | 第46-52页 |
一、神龛文化对乡村社会风尚的制衡 | 第46-47页 |
二、神龛文化对朱场村世俗秩序的制衡 | 第47-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