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带显微成像中图像采集和拼接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图像采集和拼接系统总体的方案设计 | 第18-27页 |
2.1 图像采集和拼接系统总体概述 | 第18-19页 |
2.2 图像采集和拼接系统的组成 | 第19-22页 |
2.2.1 视觉系统 | 第19-20页 |
2.2.2 控制系统 | 第20-22页 |
2.2.3 拼接算法 | 第22页 |
2.3 视觉系统的硬件选型 | 第22-26页 |
2.3.1 相机 | 第22-24页 |
2.3.2 光学镜头 | 第24页 |
2.3.3 光源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控制系统中基于多线程的通信模块设计 | 第27-35页 |
3.1 通信模块的总体结构设计 | 第27-28页 |
3.2 通信协议的定义 | 第28-30页 |
3.3 控制系统的通信机制 | 第30-31页 |
3.4 串口通信模块的设计 | 第31-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总控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35-43页 |
4.1 总控模块的简要介绍 | 第35页 |
4.2 总控模块通信接口的设计 | 第35页 |
4.3 基于多线程机制的总控模块流程设计 | 第35-40页 |
4.3.1 系统中进料操作流程 | 第36-37页 |
4.3.2 采集模块操作流程设计 | 第37-39页 |
4.3.3 退料操作流程设计 | 第39-40页 |
4.4 系统控制模块整体的设计 | 第40-41页 |
4.5 控制系统界面的实现 | 第41-4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图像拼接算法的原理和技术 | 第43-56页 |
5.1 图像拼接算法的整体流程 | 第43页 |
5.2 拼接算法的图像变换模型 | 第43-46页 |
5.3 图像配准 | 第46-52页 |
5.3.1 目标图像特征提取 | 第46-52页 |
5.3.2 特征点匹配算法 | 第52页 |
5.4 图像融合 | 第52-55页 |
5.4.1 图像融合方法简介 | 第52-54页 |
5.4.2 最佳缝合线方法 | 第54页 |
5.4.3 多分辨率融合 | 第54-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图像拼接算法总体设计 | 第56-70页 |
6.1 图像拼接算法流程 | 第56页 |
6.2 目标图像配准 | 第56-62页 |
6.2.1 特征提取与描述 | 第56-60页 |
6.2.2 特征点匹配与筛选 | 第60-61页 |
6.2.3 计算仿射变换矩阵 | 第61-62页 |
6.3 图像变换 | 第62-63页 |
6.3.1 求解图像变换后的topleft点 | 第62-63页 |
6.3.2 变换图像 | 第63页 |
6.4 图像融合 | 第63-67页 |
6.4.1 图像亮度调整 | 第64-66页 |
6.4.2 寻找最佳缝合线 | 第66-67页 |
6.4.3 多频带融合 | 第67页 |
6.5 系统自动拼接算法的流程设计 | 第67-6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七章 图像采集和拼接系统的整体测试 | 第70-89页 |
7.1 图像采集和拼接系统界面的实现 | 第70-73页 |
7.1.1 图像显示模块 | 第71-72页 |
7.1.2 采图设置模块 | 第72页 |
7.1.3 单轴调试模块 | 第72-73页 |
7.2 系统硬件调试 | 第73-75页 |
7.3 系统的软硬件联调 | 第75页 |
7.3.1 通信异常处理 | 第75页 |
7.4 拼接算法性能测试及出现问题的分析 | 第75-83页 |
7.4.1 对两幅图像进行拼接 | 第76页 |
7.4.2 2×2图像拼接 | 第76-79页 |
7.4.3 3×3图像拼接 | 第79-82页 |
7.4.4 测试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7.5 使用OpenMP对算法进行加速 | 第83页 |
7.6 系统功能与性能测试 | 第83-88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9-91页 |
8.1 论文总结 | 第89页 |
8.2 本文创新点 | 第89-90页 |
8.3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