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河冲积扇前缘孔隙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6-31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20页 |
2.1.1 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 | 第16-17页 |
2.1.2 气象 | 第17-18页 |
2.1.3 水文 | 第18-20页 |
2.1.4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2页 |
2.2.1 地层岩性 | 第20-21页 |
2.2.2 地质构造 | 第21-22页 |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30页 |
2.3.1 含水岩组划分及富水性特征 | 第22-24页 |
2.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24-26页 |
2.3.3 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26-27页 |
2.3.4 塌陷区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力联系 | 第27-30页 |
2.3.5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 第31-47页 |
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31-38页 |
3.1.1 模型范围 | 第31页 |
3.1.2 模型边界条件 | 第31-33页 |
3.1.3 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 第33-34页 |
3.1.4 地下水流场及特征 | 第34-35页 |
3.1.5 水文地质参数 | 第35-36页 |
3.1.6 源汇项的确定 | 第36-38页 |
3.2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 第38-40页 |
3.2.1 数学模型 | 第38页 |
3.2.2 模拟软件 | 第38-39页 |
3.2.3 模型结构 | 第39-40页 |
3.2.4 源汇项的处理 | 第40页 |
3.3 模型校验 | 第40-44页 |
3.3.1 流场拟合情况 | 第40-41页 |
3.3.2 观测孔拟合情况 | 第41-43页 |
3.3.3 水文地质参数校正 | 第43-44页 |
3.4 地下水均衡分析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 第47-63页 |
4.1 现状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评价 | 第47-49页 |
4.1.1 评价原则 | 第47页 |
4.1.2 预测模型数值模拟 | 第47页 |
4.1.3 补给资源量评价 | 第47-49页 |
4.2 规划开采条件下水源地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 | 第49-60页 |
4.2.1 拟建水源地开采方案设计 | 第49-50页 |
4.2.2 预测结果分析 | 第50-60页 |
4.3 拟建水源地可开采量评价 | 第60-62页 |
4.3.1 拟建水源地约束条件 | 第60-61页 |
4.3.2 最大允许开采量分析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研究 | 第63-72页 |
5.1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原则和技术方法 | 第63-65页 |
5.1.1 划分依据 | 第63页 |
5.1.2 划分原则 | 第63页 |
5.1.3 水源地划分方法 | 第63-65页 |
5.2 中小型孔隙承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 | 第65页 |
5.3 公式法划分水源地保护区 | 第65-66页 |
5.4 数值法划分水源地保护区 | 第66-70页 |
5.5 保护区划分方案对比 | 第70-71页 |
5.6 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建议 | 第7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建议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