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 第9-13页 |
论文中涉及的符号和缩写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水体氮素污染现状与危害 | 第14页 |
1.2 生物脱氮技术 | 第14-17页 |
1.2.1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 第14-16页 |
1.2.2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 | 第16-17页 |
1.3 厌氧氨氧化技术 | 第17-27页 |
1.3.1 厌氧氨氧化技术原理 | 第17-18页 |
1.3.2 厌氧氨氧化菌 | 第18-19页 |
1.3.3 厌氧氨氧化工艺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9-22页 |
1.3.4 厌氧氨氧化工艺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1.3.5 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耦合工艺的研究 | 第26-27页 |
1.4 硫自养反硝化技术 | 第27-30页 |
1.4.1 硫自养反硝化技术的原理 | 第27-28页 |
1.4.2 硫自养反硝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1.4.3 硫自养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耦合的可行性 | 第29-30页 |
1.5 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3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亚铁离子对用于构建A/SAD耦合体系的厌氧氨氧化工艺启动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 第32-4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2.1.1 EGSB反应器的启动 | 第32-33页 |
2.1.2 用于分析不同反应器污泥活性的批次试验 | 第33页 |
2.1.3 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 | 第33-35页 |
2.2 结果 | 第35-44页 |
2.2.1 反应器在启动阶段的运行性能 | 第35-37页 |
2.2.2 揭示Fe~(2+)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影响的批次试验 | 第37-40页 |
2.2.3 亚铁血红素C(heme C)浓度和肼脱氢酶(HDH)的活性 | 第40-42页 |
2.2.4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 | 第42-44页 |
2.3 讨论 | 第44-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内源性因素对厌氧氨氧化和硫自养反硝化(A/SAD)耦合体系的影响以及动态调控策略 | 第47-6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3.1.1 反应器启动与运行 | 第47-49页 |
3.1.2 用于揭示A/SAD体系合作机理的批次试验 | 第49-50页 |
3.1.3 分析和计算方法 | 第50-51页 |
3.1.4 DNA提取和高通量测序 | 第51页 |
3.2 结果 | 第51-60页 |
3.2.1 A/SAD耦合体系在stage Ⅰ的运行性能 | 第51-53页 |
3.2.2 A/SAD耦合体系在stageⅡ的运行性能 | 第53-54页 |
3.2.3 A/SAD耦合体系的微生物群落 | 第54-60页 |
3.3 讨论 | 第60-64页 |
3.3.1 Anammox和PSAD过程的合作 | 第60-61页 |
3.3.2 SSAD过程对anammox过程在去除亚硝酸盐方面的协助 | 第61-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A/SAD耦合体系处理高氮素低C/N废水的运行性能和动态调控策略 | 第66-8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6-70页 |
4.1.1 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 | 第66-67页 |
4.1.2 批次试验 | 第67-68页 |
4.1.3 分析方法和计算 | 第68页 |
4.1.4 DNA提取和高通量测序 | 第68-70页 |
4.2 结果 | 第70-75页 |
4.2.1 A/SAD体系在Stage Ⅰ的运行性能 | 第70-72页 |
4.2.2 A/SAD耦合体系在Stage Ⅱ的运行性能 | 第72-74页 |
4.2.3 A/SAD耦合体系的微生物群落变化 | 第74-75页 |
4.3 讨论 | 第75-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