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基于水土保持的青海乐都三河六岸河岸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3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1. 全球生态危机第11页
        1.1.2. 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第11-12页
        1.1.3. 河岸景观建设的重要性第12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释题第14-18页
        1.3.1. 河岸景观第14页
        1.3.2. 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第14-15页
        1.3.3. 基于水土保持的河岸景观设计第15-16页
        1.3.4. 青海乐都三河六岸景观设计第16-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页
        1.4.1. 研究对象第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页
    1.5. 研究路线与方法第18-21页
        1.5.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5.3. 研究框架第20-21页
    1.6. 本章小结第21-23页
2. 基于水土保持的河岸景观设计理论研究第23-35页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第23-28页
        2.1.1.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第23-25页
        2.1.2. 恢复生态学理论第25-26页
        2.1.3. 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第26-27页
        2.1.4. 水土流失自然修复理念第27页
        2.1.5.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第27-28页
    2.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28-34页
        2.2.1. 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第28页
        2.2.2. 河岸带研究的历程与阶段第28-31页
        2.2.3. 水土流失研究第31-32页
        2.2.4. 城市水土流失景观生态学研究第32页
        2.2.5. 不同学科河岸带研究对比第32-34页
    2.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3. 青海乐都三河六岸河岸背景研究第35-47页
    3.1. 青海乐都三河六岸河岸水土流失的特性第35-39页
        3.1.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性第35-36页
        3.1.2. 湟水河流域黄土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特性第36-37页
        3.1.3. 青海乐都县干旱浅山区水土流失特性第37页
        3.1.4. 青海乐都县城市水土流失特性第37-38页
        3.1.5. 青海乐都三河六岸河岸水土流失特性第38-39页
    3.2. 青海乐都三河六岸河岸建设问题第39-40页
        3.2.1.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第39页
        3.2.2. 水土流失治理后滞第39-40页
        3.2.3. 景观破碎化第40页
        3.2.4. 防洪设施不完善第40页
        3.2.5. 基础设施缺乏第40页
    3.3. 景观设计的必要性第40-41页
        3.3.1. 缓解水土流失第40-41页
        3.3.2. 改善生态环境第41页
        3.3.3. 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第41页
    3.4. 青海乐都三河六岸河岸水土流失的机制第41-44页
        3.4.1. 青海乐都三河六岸河岸水土流失机制第41-42页
        3.4.2. 青海乐都三河六岸河岸水土保持机制第42-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7页
4. 青海乐都三河六岸河岸水土保持的途径第47-59页
    4.1. 设计原则第47-49页
        4.1.1. 生态性原则第47-48页
        4.1.2. 系统性原则第48页
        4.1.3. 径流控制与利用原则第48页
        4.1.4. 观赏性与安全性原则第48-49页
    4.2. 青海乐都三河六岸景观空间结构第49-53页
        4.2.1. 河岸径流汇流的过程研究第49-50页
        4.2.2. 基于水土保持的河岸景观开发最佳模式第50页
        4.2.3. 基于水土保持的青海乐都三河六岸景观空间结构第50-53页
    4.3. 青海乐都三河六岸河岸降水径流控制第53-58页
        4.3.1. 雨水控制的设施第53-57页
        4.3.2. 青海乐都三河六岸中的城市雨水控制路径第57-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5. 青海乐都三河六岸河岸水土保持空间处理第59-63页
    5.1. 与城市的关系现状第59页
    5.2. 城市界面第59-60页
    5.3. 河岸生态渗透第60-62页
        5.3.1. 缓冲廊道第61页
        5.3.2. 城市道路绿网第61页
        5.3.3. 网状绿色空间第61-62页
    5.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6. 基于水土保持的青海乐都三河六岸河岸景观设计方法第63-93页
    6.1. 河岸水土保持景观设计方法——地形设计第63-69页
        6.1.1. 地形条件第63-64页
        6.1.2. 地形的作用第64-65页
        6.1.3. 径流控制第65-67页
        6.1.4. 河岸防洪设计第67-69页
    6.2. 河岸水土保持景观设计方法——护岸设计第69-73页
        6.2.1. 河岸水文特征第69页
        6.2.2. 护岸形态第69-71页
        6.2.3. 生态驳岸平面布局第71页
        6.2.4. 生态驳岸设计手法第71-73页
    6.3. 河岸水土保持景观设计方法——水系设计第73-77页
        6.3.1. 水系现状第73-74页
        6.3.2. 拦洪水系——多功能景观水系第74-75页
        6.3.3. 水的净化过程第75-77页
    6.4. 河岸水土保持景观设计方法——丰富植被群落第77-83页
        6.4.1. 植被现状第77页
        6.4.2. 植被群落分区第77-78页
        6.4.3. 植被群落营造第78-79页
        6.4.4. 植物配置原则第79-83页
    6.5. 河岸水土保持景观设计方法——道路系统设计第83-87页
        6.5.1. 道路现状第83页
        6.5.2. 设道路场地设计原则第83-84页
        6.5.3. 雨洪道路设计第84-87页
    6.6. 河岸水土保持景观设计方法——建筑布局第87-91页
        6.6.1. 建筑在河岸景观结构中的探讨第87-88页
        6.6.2. 建筑布局原则第88-90页
        6.6.3. 河岸建筑设计手法第90-91页
    6.7. 本章小结第91-93页
7. 总论与探讨第93-97页
    7.1. 结论第93-94页
    7.2. 创新与不足第94页
    7.3. 展望第94-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5页
图表目录第105-109页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第109-111页
致谢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文化主题广场设计研究--以凤翔县大秦广场设计为例
下一篇:北京传统胡同环境保护研究--以北京鲜鱼口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