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鬼针草药材的采集和鉴定 | 第13-2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8页 |
1.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第1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3-18页 |
2 结果 | 第18-21页 |
2.1 显微鉴别结果 | 第18-19页 |
2.2 薄层鉴别结果 | 第19-21页 |
3 讨论 | 第21-23页 |
3.1 影响石蜡切片的因素 | 第21页 |
3.2 展开剂和系统耐用性的考察 | 第21-23页 |
4 结论 | 第23-24页 |
4.1 基原鉴别特征的建立 | 第23页 |
4.2 显微鉴别和薄层鉴别的建立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鬼针草药材的常规检查 | 第24-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1.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第24页 |
1.2 杂质检查 | 第24-25页 |
1.3 水分检查 | 第25页 |
1.4 灰分检查 | 第25页 |
1.5 浸出物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1.6 重金属限度检查 | 第26页 |
1.7 砷盐限度检查 | 第26-27页 |
2 结果 | 第27-32页 |
2.1 杂质检查结果 | 第27页 |
2.2 水分检查结果 | 第27-28页 |
2.3 灰分检查结果 | 第28-29页 |
2.4 浸出物检查结果 | 第29页 |
2.5 重金属检查结果 | 第29-30页 |
2.6 砷盐检查结果 | 第30-32页 |
3 讨论 | 第32-33页 |
3.1 浸出物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32页 |
3.2 砷盐检查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4 结论 | 第33-34页 |
4.1 鬼针草常规检查限度的制订 | 第33页 |
4.2 常规检查的必要性 | 第33-34页 |
第三部分 鬼针草中黄酮类成分芦丁和金丝桃苷的含量测定 | 第34-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40页 |
1.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第34页 |
1.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34-37页 |
1.3 溶液的制备 | 第37页 |
1.4 供试品提取工艺的考察 | 第37-38页 |
1.5 含量测定 | 第38-40页 |
2 结果 | 第40-44页 |
2.1 正交试验结果 | 第40页 |
2.2 线性考察结果 | 第40-42页 |
2.3 精密度试验结果 | 第42页 |
2.4 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42页 |
2.5 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42-43页 |
2.6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 第43页 |
2.7 含量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45页 |
3.1 实验波长的选择 | 第44页 |
3.2 流动相的选择 | 第44页 |
3.3 流动相极性的选择 | 第44-45页 |
4 结论 | 第45-46页 |
4.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5页 |
4.2 含量测定结果的分析 | 第45-46页 |
第四部分 鬼针草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 第46-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1.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第46页 |
1.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46-47页 |
1.3 溶液的制备 | 第47-48页 |
1.4 实验内容 | 第48-50页 |
2 结果 | 第50-56页 |
2.1 精密度试验结果 | 第50-51页 |
2.2 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51-52页 |
2.3 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52-53页 |
2.4 鬼针草药材HPLC指纹图谱结果 | 第53-54页 |
2.5 相同产地鬼针草药材HPLC指纹图谱 | 第54-56页 |
3 讨论 | 第56-57页 |
3.1 整体相似度评价 | 第56页 |
3.2 相同产地的鬼针草药材相似度评价 | 第56页 |
3.3 色谱峰的归属 | 第56-57页 |
4 结论 | 第57-58页 |
4.1 指纹图谱建立的必要性 | 第57页 |
4.2 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综述 | 第60-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