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0 煤气化废水的污染 | 第16-18页 |
1.0.1 煤气化废水来源 | 第16-18页 |
1.0.2 煤气化废水的危害 | 第18页 |
1.1 煤气化废水中氨氮的处理概况 | 第18-22页 |
1.1.1 生化处理技术 | 第19-20页 |
1.1.2 物理处理技术 | 第20-22页 |
1.2 磷酸铵镁法的应用 | 第22-23页 |
1.2.1 磷酸铵镁的物化性质 | 第22页 |
1.2.2 磷酸铵镁法的除氮机理 | 第22-23页 |
1.3 磷酸铵镁法处理废水的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1.3.1 成晶环境的初始pH值 | 第23-24页 |
1.3.2 化学沉淀剂的投加量 | 第24-25页 |
1.3.3 化学沉淀剂的种类 | 第25页 |
1.3.4 共存物质 | 第25-26页 |
1.3.5 温度 | 第26页 |
1.4 磷酸铵镁法处理煤气化废水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1.4.1 磷酸铵镁法去除煤气化废水中氨氮操作条件 | 第26页 |
1.4.2 典型有机物影响 | 第26-27页 |
1.4.3 分子量分布影响 | 第27页 |
1.4.4 磷酸铵镁法循环处理煤气化废水技术 | 第27-30页 |
1.4.4.1 廉价镁源 | 第28-29页 |
1.4.4.2 热解回收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0-34页 |
2.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30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2.2.1 磷酸铵镁法去除煤气化废水中的氨氮 | 第31页 |
2.2.2 煤气化废水中的有机物对磷酸铵镁去除氨氮的影响 | 第31页 |
2.2.3 煤气化废水的分子量分布对磷酸铵镁法去除氨氮的影响 | 第31页 |
2.2.4 磷酸铵镁法循环处理煤气化废水的技术研究 | 第31-32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磷酸铵镁法去除煤气化废水中的氨氮 | 第34-5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3.1.1 煤气化废水的水质 | 第34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1.2.1 反应条件优化实验 | 第34-35页 |
3.1.2.2 实际煤气化废水实验 | 第35页 |
3.1.2.3 重复性实验 | 第35页 |
3.1.3 分析方法 | 第3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5-50页 |
3.2.1 溶液初始pH值对磷酸铵镁法除氮影响 | 第35-39页 |
3.2.2 镁氮比对磷酸铵镁法除氮影响 | 第39-41页 |
3.2.3 磷氮比对磷酸铵镁法除氮的影响 | 第41-44页 |
3.2.4 温度对磷酸铵镁法去除氨氮的影响 | 第44页 |
3.2.5 煤气化废水实验 | 第44-48页 |
3.2.6 重复性试验 | 第48-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煤气化废水中有机物对磷酸铵镁结晶法去除氨氮的影响 | 第52-6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4.1.1 实验用水 | 第52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4.1.2.1 有机物影响实验 | 第52-53页 |
4.1.2.2 单一组分影响实验 | 第53页 |
4.1.2.3 多组分影响实验 | 第53页 |
4.1.3 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4-60页 |
4.2.1 杂环类和酚类有机物对MAP法除氮效果影响 | 第54-58页 |
4.2.1.1 杂环类有机物对MAP法除氮效果影响 | 第54-56页 |
4.2.1.2 酚类有机物对MAP法除氮效果的影响 | 第56-58页 |
4.2.2 杂环及酚类有机物对MAP晶体形状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3 有机物共存体系对MAP法脱氮效果影响 | 第59-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煤化工废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及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 第62-6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5.1.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第62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5.1.2.1 分子量分布试验 | 第62页 |
5.1.2.2 MAP法去除氨氮试验 | 第62-63页 |
5.1.2.3 Mg_3(PO_4)_2定量试验 | 第63页 |
5.1.3 分析方法 | 第63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3-67页 |
5.2.1 煤气化废水中有机物特性 | 第63-64页 |
5.2.2 煤气化废水中有机物对MAP法效果影响 | 第64-65页 |
5.2.3 煤气化废水中有机物对MAP晶体形状的影响 | 第65-66页 |
5.2.4 煤气化废水中有机物在MAP法中的协同去除 | 第66-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离子交换法回收磷酸铵镁循环沉氮技术研究 | 第68-80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1页 |
6.1.1 实验用水 | 第68-69页 |
6.1.1.1 原水 | 第68页 |
6.1.1.2 合成废水 | 第68页 |
6.1.1.3 磷酸铵镁酸溶液的配置 | 第68-69页 |
6.1.2 实验装置 | 第69页 |
6.1.3 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6.1.3.1 离子交换材料试验 | 第69-70页 |
6.1.3.2 极限电流实验 | 第70页 |
6.1.3.3 运行时间实验 | 第70页 |
6.1.3.4 镁离子影响实验 | 第70页 |
6.1.4 分析方法 | 第70-71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71-78页 |
6.2.1 离子交换法选择 | 第71页 |
6.2.2 电渗析法回收磷酸铵镁循环沉氨 | 第71-75页 |
6.2.2.1 极限电流 | 第71-72页 |
6.2.2.2 运行电流实验 | 第72-74页 |
6.2.2.3 运行时间 | 第74-75页 |
6.2.3 镁离子的影响 | 第75-76页 |
6.2.4 磷酸铵镁循环沉淀实验 | 第76-78页 |
6.2.5 电能消耗 | 第7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0-82页 |
7.1 结论 | 第80-81页 |
7.2 建议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 | 第89-90页 |
附录A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89-90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