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论文

通天河流域传统藏族碉房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以称多县吾云达村、卓木其村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研究起因第11-12页
        1.1.2 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的兴起第12-13页
    1.2 研究范围及对象第13-15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7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3.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0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第19-20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0-24页
        1.5.1 研究方法第20-22页
        1.5.2 研究框架第22-24页
    1.6 本章小结第24-25页
2 通天河流域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建筑概述第25-45页
    2.1 通天河流域传统村落与民居建筑形成的影响因素第25-27页
        2.1.1 自然与地理环境因素第25-26页
        2.1.2 历史文化和人文因素第26页
        2.1.3 宗教与自然崇拜因素第26-27页
    2.2 通天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与分类特征第27-31页
        2.2.1 传统村落分布特征第28页
        2.2.2 传统村落分类特征第28-31页
    2.3 通天河流域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第31-35页
        2.3.1 帐篷民居第31-33页
        2.3.2 碉房民居第33-35页
    2.4 传统村落与传统碉房民居典型案例选取第35-43页
        2.4.1 村落的选取第35-39页
        2.4.2 村落的选址特征第39-41页
        2.4.3 村落的布局特征第41-43页
        2.4.4 碉房民居的选取第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5页
3 通天河流域传统碉房民居建筑特征第45-91页
    3.1 碉房民居的总体特征概述第45-49页
        3.1.1 碉房选址第45-48页
        3.1.2 碉房之间的组织关系第48-49页
    3.2 碉房民居的分类第49-52页
        3.2.1 根据平面布局分类第49-50页
        3.2.2 根据建筑层数分类第50-51页
        3.2.3 根据民居结构分类第51-52页
    3.3 碉房民居的平面布局特征第52-67页
        3.3.1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第52-62页
        3.3.2 平面基本要素的组织关系第62-67页
    3.4 碉房民居的立面特征第67-76页
        3.4.1 立面整体特征第67-72页
        3.4.2 门窗细部特征第72-75页
        3.4.3 装饰特征第75-76页
    3.5 碉房民居的空间特征第76-79页
        3.5.1 空间的类型第76-77页
        3.5.2 空间的分隔第77-78页
        3.5.3 空间构成手法分析第78-79页
    3.6 碉房民居的营建特征第79-82页
        3.6.1 建筑的用材第79-80页
        3.6.2 各部分做法第80-82页
    3.7 碉房民居典型实例解析第82-90页
        3.7.1“L”形碉房民居第82-85页
        3.7.2 长方形碉房民居第85-88页
        3.7.3 正方形碉房民居第88-90页
    3.8 本章小结第90-91页
4 通天河流域传统碉房民居保护策略第91-111页
    4.1 碉房民居保护的背景第91页
    4.2 碉房民居保护的价值第91-94页
        4.2.1 悠久的历史价值第92页
        4.2.2 深厚的文化价值第92-93页
        4.2.3 丰富的科学价值第93-94页
        4.2.4 重要的经济价值第94页
    4.3 碉房民居保护要解决的问题第94-99页
        4.3.1 周边环境杂乱第94-95页
        4.3.2 主体结构受损第95-97页
        4.3.3 传统风貌破坏第97-98页
        4.3.4 内部功能不合理第98-99页
    4.4 碉房民居的保护措施第99-105页
        4.4.1 整治周边环境第99-100页
        4.4.2 修缮碉房主体第100-104页
        4.4.3 改善功能布局第104页
        4.4.4 结合文化传承第104-105页
    4.5 典型碉房民居保护案例第105-109页
    4.6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5 通天河流域传统碉房民居更新设计第111-145页
    5.1 传统碉房民居更新的背景分析第111-113页
        5.1.1 生态环境背景第111页
        5.1.2 生产生活背景第111-112页
        5.1.3 经济技术背景第112-113页
    5.2 传统碉房民居更新存在的优势第113-116页
        5.2.1 生态性优势第113页
        5.2.2 经济性优势第113页
        5.2.3 技术性优势第113-116页
    5.3 传统碉房民居更新面临的问题第116-117页
        5.3.1 传统技艺的缺失第116页
        5.3.2 生产生活的矛盾第116-117页
        5.3.3 乡村旅游的冲击第117页
    5.4 传统碉房民居的更新策略第117-119页
        5.4.1 提升传统碉房居住品质第118页
        5.4.2 适应高原旅游发展需求第118-119页
    5.5 传统碉房民居的适宜性更新设计第119-143页
        5.5.1 碉房民居设计更新要点第119-121页
        5.5.2 藏民自住碉房民居更新设计第121-132页
        5.5.3 旅游业影响下的碉房民居更新设计第132-143页
    5.6 本章小结第143-145页
6 结论第145-149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145-147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3页
图表目录第153-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附录1 调研问卷及碉房民居现状汇总第159-169页
附录2 调研测绘碉房民居汇总第169-191页
附录3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成果汇总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态评价方法比较的雨水景观规划本土化途径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下一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区乡村规划研究--以黄木独村和梅林庙嘎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