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21页 |
1.1 齐墩果烷型皂苷研究概述 | 第8-9页 |
1.2 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生物活性概述 | 第9-14页 |
1.2.1 抗炎活性 | 第9-10页 |
1.2.2 抗肿瘤活性 | 第10-11页 |
1.2.3 抗菌和抗病毒活性 | 第11-12页 |
1.2.4 降血糖活性 | 第12-13页 |
1.2.5 胰脂肪酶抑制活性 | 第13-14页 |
1.3 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的合成工艺 | 第14-21页 |
1.3.1 糖环羟基的保护与脱保护 | 第14-15页 |
1.3.2 糖苷化方法的选择 | 第15-19页 |
卤苷糖苷化(Koenigs-Knorr法) | 第15-16页 |
硫苷糖苷化 | 第16-17页 |
Schmidt给体糖苷化 | 第17-18页 |
俞氏给体糖苷化 | 第18页 |
糖基邻炔基酚醚给体糖苷化 | 第18-19页 |
1.3.3 皂苷合成策略 | 第19-21页 |
线性逐步定向合成策略 | 第19页 |
汇聚式合成策略 | 第19-20页 |
一锅法合成策略 | 第20-21页 |
第二章 PithedulosideD和E的全合成研究 | 第21-34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2.2 反合成分析 | 第22页 |
2.3 糖苷化方法的尝试 | 第22-25页 |
2.3.1 单糖给体和苷元受体的合成 | 第23页 |
2.3.2 三糖糖苷化方法的筛选 | 第23-25页 |
2.4 三糖砌块的合成 | 第25-28页 |
2.4.1 阿拉伯单糖给体的合成 | 第25-26页 |
2.4.2 葡萄糖受体的合成 | 第26-27页 |
2.4.3 二糖砌块的合成及三糖合成尝试 | 第27-28页 |
2.5 目标产物的汇聚式合成 | 第28-32页 |
2.6 PithedulosideD和E合成总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ConcinnosideCandD的全合成探索 | 第34-47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34页 |
3.2 反合成分析 | 第34-36页 |
3.3 甙元合成的探索 | 第36-40页 |
3.3.1 原七叶皂苷元分离提取的探索 | 第36-37页 |
3.3.2 甙元官能团改造的初步探索 | 第37-40页 |
3.4 氨基糖给体的探索 | 第40-45页 |
3.4.1 Troc保护的氨基糖给体的制备 | 第40-43页 |
3.4.2 Cbz保护基给体的制备 | 第43-44页 |
3.4.3 Troc保护的氨基糖给体糖苷化的尝试 | 第44-45页 |
3.5 阿拉伯糖邻炔基酚醚给体的制备尝试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实验部分 | 第47-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附录:代表性化合物的~1HNMR、~(13)CNMR谱图 | 第82-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