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黄芪多糖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1.1 黄芪多糖的提取 | 第8页 |
1.1.2 黄芪多糖的化学结构与用途 | 第8-9页 |
1.2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1.2.1 植物诱导抗病性 | 第9页 |
1.2.2 植物疫苗 | 第9-12页 |
1.3 糖链植物疫苗对植物的作用机制 | 第12-13页 |
1.3.1 组织病理学机制及对生长发育的调节 | 第12-13页 |
1.3.2 生理生化机制 | 第13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2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2.1.1 供试植物 | 第15页 |
2.1.2 供试菌株 | 第15页 |
2.1.3 主要的化学试剂 | 第15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1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5-21页 |
2.2.1 黄芪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 第15-17页 |
2.2.2 黄芪多糖对番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17-18页 |
2.2.3 黄芪多糖对四种林木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 第18页 |
2.2.4 黄芪多糖对小叶杨逆境胁迫条件下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2.2.5 黄芪多糖对接种病原菌后小叶杨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19-21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46页 |
3.1 黄芪多糖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 第22-27页 |
3.1.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2页 |
3.1.2 单因素实验设计探究黄芪多糖最佳提取工艺 | 第22-25页 |
3.1.3 正交实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 第25页 |
3.1.4 黄芪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25-27页 |
3.2 黄芪多糖对番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1 黄芪多糖对番茄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 第27页 |
3.2.2 黄芪多糖对番茄幼苗根长和茎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3 黄芪多糖对番茄幼苗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 第28页 |
3.3 黄芪多糖对几种林木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 黄芪多糖对小叶杨低温胁迫下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29-33页 |
3.4.1 黄芪多糖对小叶杨低温胁迫下CAT活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2 黄芪多糖对小叶杨低温胁迫下POD活性的影响 | 第30页 |
3.4.3 黄芪多糖对小叶杨低温胁迫下SOD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4 黄芪多糖对小叶杨叶绿素含量影响的研究 | 第31-33页 |
3.5 黄芪多糖对小叶杨干旱胁迫下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3-35页 |
3.5.1 黄芪多糖对小叶杨干旱胁迫下CAT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3.5.2 黄芪多糖对小叶杨干旱胁迫下POD活性的影响 | 第34页 |
3.5.3 黄芪多糖对小叶杨干旱胁迫下SOD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6 黄芪多糖对接种病原菌后小叶杨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5-40页 |
3.6.1 黄芪多糖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6.2 黄芪多糖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3.6.3 黄芪多糖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6.4 黄芪多糖对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3.6.5 黄芪多糖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3.7 讨论 | 第40-45页 |
3.7.1 黄芪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 第40-41页 |
3.7.2 黄芪多糖对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1页 |
3.7.3 黄芪多糖对几种林木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3.7.4 黄芪多糖对小叶杨胁迫条件下保护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7.5 黄芪多糖对接种病原菌后小叶杨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3-4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