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庭园建筑渗透性在岭南现代居住街区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1.1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 相关概念第17-20页
        1.3.1 庭园建筑第17页
        1.3.2 渗透性空间第17-19页
        1.3.3 居住街区第19-20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3页
        1.4.1 关于居住街区第20-22页
        1.4.2 关于渗透性空间第22-23页
    1.5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6 研究框架(图1-2)第24-25页
第二章 国内外居住街区的历史演变与启示第25-44页
    2.1 西方居住街区的历史演变第25-29页
        2.1.1 传统城市肌理有机生长阶段第25-26页
        2.1.2 城市街区发展与改革阶段第26-27页
        2.1.3 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住区革新阶段第27-28页
        2.1.4 人文及社会的关怀与对现代城市空间的反思阶段第28-29页
    2.2 国内住区模式的历史演变第29-34页
        2.2.1 里坊制阶段第30页
        2.2.2 街巷制阶段第30-31页
        2.2.3 西化变革阶段第31页
        2.2.4 苏联街坊式阶段第31-32页
        2.2.5 封闭式居住小区阶段第32-33页
        2.2.6 住区与城市的关系反思阶段第33-34页
    2.3 国内外居住街区典型案例与启示第34-43页
        2.3.1 国外居住街区典型案例第34-37页
        2.3.2 国内居住街区典型案例第37-41页
        2.3.3 国内外居住街区发展的启示第41-43页
    2.4 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居住街区模式在我国的适应性探析第44-61页
    3.1 当前我国主要居住模式第44-51页
        3.1.1 居住小区第44-48页
        3.1.2 半开放式住区第48-51页
        3.1.3 居住街区第51页
    3.2 我国建立居住街区的意义第51-57页
        3.2.1 有利于市民出行第51-53页
        3.2.2 有助于丰富日常生活第53-54页
        3.2.3 保持社区活力与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第54-55页
        3.2.4 有助于资源共享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第55-57页
    3.3 我国推行居住街区面临的问题与建议第57-60页
        3.3.1 我国推行居住街区面临的问题第57-58页
        3.3.2 我国推行居住街区的建议第58-60页
    3.4 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庭园建筑渗透性空间概述——以岭南地区为例第61-76页
    4.1 岭南庭园建筑的特征第61-62页
    4.2 岭南庭园建筑渗透性空间的形成与发展第62-63页
        4.2.1 岭南庭园建筑渗透性空间的形成第62-63页
        4.2.2 岭南庭园建筑渗透性空间的发展第63页
    4.3 岭南庭园建筑渗透性空间的构成要素第63-74页
        4.3.1 点状要素第63-69页
        4.3.2 线性要素第69-73页
        4.3.3 面域要素第73-74页
    4.4 岭南庭园建筑渗透性空间的营造手法第74-75页
        4.4.1 空间关系的整体性原则第74页
        4.4.2 空间围合的多样性原则第74-75页
        4.4.3 视线和流线的多交叉多角度原则第75页
        4.4.4 视觉引导的可视化原则第75页
    4.5 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渗透性空间在现代居住街区中的策略运用第76-103页
    5.1 渗透性空间在现代居住街区中的作用第76-77页
        5.1.1 物质功能层面第76页
        5.1.2 精神意识层面第76-77页
    5.2 渗透性空间在现代居住街区中的设计策略第77-80页
        5.2.1 交通系统——动态开放第77-78页
        5.2.2 公共服务设施——多元共享第78页
        5.2.3 景观空间——互动参与第78-79页
        5.2.4 组团单元——情感归属第79-80页
    5.3 广州云景花园居住街区个案分析第80-102页
        5.3.1 基本概况第80-82页
        5.3.2 街区现状第82-85页
        5.3.3 居住街区空间开放性与渗透性的运用第85-92页
        5.3.4 优化建议第92-102页
    5.4 小结第102-103页
结论与展望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第107-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附录1:关于居住区及其封闭性研究调查问卷第110-113页
附录2:国内外住区模式与设计方法沿革第113-114页
附录3:文中插图来源第114-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使用后评价(POE)的城市小学空间模式运用研究
下一篇:分级循环加卸载下细砂岩蠕变破坏声发射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