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26页 |
1.1 谐波的产生和危害 | 第11-13页 |
1.1.1 谐波的产生 | 第11-12页 |
1.1.2 电力系统谐波危害 | 第12-13页 |
1.2 谐波治理及无功补偿的措施 | 第13-15页 |
1.2.1 谐波治理的措施 | 第13-14页 |
1.2.2 无功补偿措施 | 第14-15页 |
1.3 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方法概述 | 第15-21页 |
1.3.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拓扑结构 | 第15-16页 |
1.3.2 有源滤波器控制方法的研究 | 第16-19页 |
1.3.3 有源电力滤波器新型控制方法 | 第19-21页 |
1.4 容错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1 逆变器故障诊断技术 | 第21-22页 |
1.4.2 逆变器故障容错运行研究 | 第22-23页 |
1.5 隶属云模型理论的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1.6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4-26页 |
2 新型并联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结构及其特性研究 | 第26-48页 |
2.1 NSHAPF的拓扑结构及滤波原理 | 第26-28页 |
2.1.1 拓扑结构 | 第26-27页 |
2.1.2 NSHAPF的滤波原理 | 第27-28页 |
2.2 控制策略分析 | 第28-31页 |
2.3 不同控制策略下NSHAPF的谐波放大特性分析 | 第31-34页 |
2.4 注入支路设计与分析 | 第34-42页 |
2.4.1 基波分流支路的选择 | 第35-40页 |
2.4.1.1 模型建立 | 第35-38页 |
2.4.1.2 仿真分析 | 第38-40页 |
2.4.2 注入支路阻抗比分析 | 第40-42页 |
2.5 NSHAPF谐波补偿特性分析 | 第42-4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3 并联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控制方法研究 | 第48-65页 |
3.1 直流侧电压控制策略分析 | 第48-50页 |
3.2 控制方法 | 第50-59页 |
3.2.1 云模型 | 第51-53页 |
3.2.2 递推积分PI控制 | 第53-54页 |
3.2.3 基于隶属云模型的参数调整 | 第54-58页 |
3.2.4 控制性能分析 | 第58-59页 |
3.3 仿真与实验 | 第59-64页 |
3.3.1 仿真分析 | 第59-63页 |
3.3.2 实验分析 | 第63-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4 新型并联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容错结构及故障诊断 | 第65-79页 |
4.1 容错结构的设计及运行原理 | 第65-71页 |
4.1.1 容错结构的设计 | 第65-68页 |
4.1.2 容错结构运行原理 | 第68-71页 |
4.2 逆变器的故障诊断 | 第71-78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78-79页 |
5 新型并联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容错结构的控制策略 | 第79-99页 |
5.1 直流侧电压分析 | 第79-83页 |
5.2 基于二维隶属云模型的增量式PID控制方法 | 第83-90页 |
5.2.1 控制器结构 | 第83页 |
5.2.2 增量式PID控制算法 | 第83-85页 |
5.2.3 控制算法 | 第85-90页 |
5.3 三维隶属云智能控制器 | 第90-92页 |
5.3.1 控制器结构 | 第90页 |
5.3.2 控制算法 | 第90-92页 |
5.4 容错结构总体控制结构 | 第92-93页 |
5.5 仿真与实验分析 | 第93-98页 |
5.5.1 仿真分析 | 第93-96页 |
5.5.2 实验分析 | 第96-98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98-9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2页 |
6.1 总结 | 第99-100页 |
6.2 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