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内颗粒分离的数值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2 流态化技术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气固两相流动的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双流体模型 | 第18-19页 |
1.3.2 离散颗粒模型 | 第19-20页 |
1.3.3 MP-PIC模型 | 第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气固两相流动的DEM数学模型 | 第22-39页 |
2.1 离散单元法 | 第22-24页 |
2.1.1 硬球模型 | 第23页 |
2.1.2 软球模型 | 第23-24页 |
2.2 DEM数学模型 | 第24-35页 |
2.2.1 固相模型 | 第24-29页 |
2.2.2 气相模型 | 第29-35页 |
2.3 模拟过程分析 | 第35-37页 |
2.3.1 关键参数的确定 | 第35-36页 |
2.3.2 颗粒碰撞搜索方法 | 第36-37页 |
2.3.3 DEM算法的实现 | 第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流化床内干颗粒分离特性的数值研究 | 第39-55页 |
3.1 程序验证算例 | 第39-41页 |
3.1.1 模拟采用的参数及初始条件 | 第39-40页 |
3.1.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3.2 双组分颗粒气固流动模拟 | 第41-54页 |
3.2.1 气固流动结构 | 第43-44页 |
3.2.2 颗粒分离动态分析 | 第44-45页 |
3.2.3 颗粒浓度分布 | 第45-46页 |
3.2.4 颗粒速度分布 | 第46-48页 |
3.2.5 颗粒温度分布 | 第48-49页 |
3.2.6 颗粒位置分布 | 第49-51页 |
3.2.7 表观气速对颗粒分离的影响 | 第51-5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干颗粒分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69页 |
4.1 摩擦力 | 第55页 |
4.2 影响因素 | 第55-58页 |
4.2.1 摩擦系数 | 第56页 |
4.2.2 弹性系数 | 第56-57页 |
4.2.3 阻尼系数 | 第57-58页 |
4.3 模拟参数 | 第58-59页 |
4.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9-65页 |
4.4.1 曳力模型比较 | 第59-61页 |
4.4.2 摩擦系数影响分析 | 第61-64页 |
4.4.3 弹性系数影响分析 | 第64-65页 |
4.5 小粒径颗粒系统分析 | 第65-67页 |
4.5.1 颗粒质量分数分布 | 第66页 |
4.5.2 颗粒分离动态分析 | 第66-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湿颗粒分离特性研究 | 第69-81页 |
5.1 液桥力模型 | 第69-73页 |
5.1.1 基本假设 | 第70页 |
5.1.2 毛细力 | 第70-71页 |
5.1.3 粘性力 | 第71-72页 |
5.1.4 液桥的稳定性 | 第72-73页 |
5.2 模拟参数 | 第73页 |
5.3 流化床内湿颗粒的分离特性 | 第73-78页 |
5.3.1 气固流动结构 | 第73-75页 |
5.3.2 颗粒分离动态分析 | 第75页 |
5.3.3 颗粒浓度分布 | 第75-76页 |
5.3.4 颗粒位置分布 | 第76-77页 |
5.3.5 床内压力分析 | 第77-78页 |
5.4 含湿量影响分析 | 第78-79页 |
5.4.1 颗粒分离动态分析 | 第78-79页 |
5.4.2 颗粒质量分数分布 | 第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