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化工机械与仪器、设备论文--化工过程用机械与设备论文--流体力学过程用机械与设备论文

流化床内颗粒分离的数值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2 流态化技术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气固两相流动的研究方法第18-20页
        1.3.1 双流体模型第18-19页
        1.3.2 离散颗粒模型第19-20页
        1.3.3 MP-PIC模型第20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气固两相流动的DEM数学模型第22-39页
    2.1 离散单元法第22-24页
        2.1.1 硬球模型第23页
        2.1.2 软球模型第23-24页
    2.2 DEM数学模型第24-35页
        2.2.1 固相模型第24-29页
        2.2.2 气相模型第29-35页
    2.3 模拟过程分析第35-37页
        2.3.1 关键参数的确定第35-36页
        2.3.2 颗粒碰撞搜索方法第36-37页
        2.3.3 DEM算法的实现第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3章 流化床内干颗粒分离特性的数值研究第39-55页
    3.1 程序验证算例第39-41页
        3.1.1 模拟采用的参数及初始条件第39-40页
        3.1.2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40-41页
    3.2 双组分颗粒气固流动模拟第41-54页
        3.2.1 气固流动结构第43-44页
        3.2.2 颗粒分离动态分析第44-45页
        3.2.3 颗粒浓度分布第45-46页
        3.2.4 颗粒速度分布第46-48页
        3.2.5 颗粒温度分布第48-49页
        3.2.6 颗粒位置分布第49-51页
        3.2.7 表观气速对颗粒分离的影响第51-54页
    3.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4章 干颗粒分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5-69页
    4.1 摩擦力第55页
    4.2 影响因素第55-58页
        4.2.1 摩擦系数第56页
        4.2.2 弹性系数第56-57页
        4.2.3 阻尼系数第57-58页
    4.3 模拟参数第58-59页
    4.4 模拟结果及分析第59-65页
        4.4.1 曳力模型比较第59-61页
        4.4.2 摩擦系数影响分析第61-64页
        4.4.3 弹性系数影响分析第64-65页
    4.5 小粒径颗粒系统分析第65-67页
        4.5.1 颗粒质量分数分布第66页
        4.5.2 颗粒分离动态分析第66-67页
    4.6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5章 湿颗粒分离特性研究第69-81页
    5.1 液桥力模型第69-73页
        5.1.1 基本假设第70页
        5.1.2 毛细力第70-71页
        5.1.3 粘性力第71-72页
        5.1.4 液桥的稳定性第72-73页
    5.2 模拟参数第73页
    5.3 流化床内湿颗粒的分离特性第73-78页
        5.3.1 气固流动结构第73-75页
        5.3.2 颗粒分离动态分析第75页
        5.3.3 颗粒浓度分布第75-76页
        5.3.4 颗粒位置分布第76-77页
        5.3.5 床内压力分析第77-78页
    5.4 含湿量影响分析第78-79页
        5.4.1 颗粒分离动态分析第78-79页
        5.4.2 颗粒质量分数分布第79页
    5.5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结论第81-82页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丙烯酸锌树脂为成膜物质的环保自抛光防污涂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金湖凹陷杨村断裂带特征与控藏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