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净水工程(给水处理)论文

锰氧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锰氧化能力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课题来源第10页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0-13页
        1.2.1 地下水中的锰污染第10-11页
        1.2.2 地下水除锰技术的发展第11-13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9页
        1.3.1 锰氧化微生物的分类第13-14页
        1.3.2 锰氧化细菌的分布第14-15页
        1.3.3 锰氧化细菌分离培养基及鉴定第15-17页
        1.3.4 细菌锰氧化机理研究第17-19页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2-37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实验材料第22-23页
        2.2.1 培养基第22-23页
        2.2.2 主要试剂第23页
    2.3 锰氧化细菌的分离鉴定第23-34页
        2.3.1 菌源采集第23-24页
        2.3.2 不同培养基对锰氧化细菌的富集第24页
        2.3.3 LBB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4-25页
        2.3.4 锰氧化细菌的筛选与分离纯化第25页
        2.3.5 锰氧化细菌的复筛第25页
        2.3.6 锰氧化细菌的形态观察第25-26页
        2.3.7 制备菌悬液第26-27页
        2.3.8 分离的菌种鉴定方法第27-34页
    2.4 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及其锰氧化能力的测定第34-37页
        2.4.1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4页
        2.4.2 锰氧化细菌生长最佳pH值的测定第34页
        2.4.3 锰氧化细菌培养的较适接种量的测定第34-35页
        2.4.4 锰氧化细菌对锰抗性能力的测定第35页
        2.4.5 锰氧化细菌锰的去除率第35-36页
        2.4.6 培养基初始pH值对锰去除率的影响第36页
        2.4.7 锰氧化细菌对培养基pH值的影响第36-37页
第3章 两株锰氧化细菌 MB1 和 MB2 的分离鉴定及其形态观察第37-51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7-50页
        3.2.1 基于LBB建立的锰氧化菌的检测方法第37-38页
        3.2.2 LBB检测富集效果第38-39页
        3.2.3 分离获得锰氧化细菌MB1和MB2第39-41页
        3.2.4 MB1和MB2菌株的锰氧化能力第41-42页
        3.2.5 MB1和MB2菌株的形态学分析第42-43页
        3.2.6 MB1和MB2菌株的鉴定结果第43-50页
    3.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锰氧化细菌的生长特征及对 Mn2+的氧化第51-61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1-59页
        4.2.1 菌株MB1和MB2的生长曲线第51-52页
        4.2.2 菌株MB1和MB2最佳pH值的测定结果第52-54页
        4.2.3 菌株MB1和MB2的最适接种量第54-55页
        4.2.4 菌株MB1和MB2的抗锰性能第55-57页
        4.2.5 菌株MB1和MB2的锰去除率第57-58页
        4.2.6 菌株MB1和MB2对培养基pH值的影响第58-59页
        4.2.7 培养基初始pH值对锰去除率的影响第59页
    4.3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68-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谷氨酸棒杆菌无痕基因修饰系统的构建
下一篇:扫描式激光超声金属微小缺陷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