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手法的生态学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23页
    1.1 问题提出第9页
    1.2 研究对象第9-10页
    1.3 研究目的第10页
    1.4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5 研究方法第11页
    1.6 研究综述第11-19页
        1.6.1 国内外生态设计的相关综述第11-16页
        1.6.2 国内外苏州古典园林的相关综述第16-19页
    1.7 研究内容第19-23页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第23-43页
    2.1 概念辨析与界定第23-27页
        2.1.1 苏州古典园林第23页
        2.1.2 营造手法第23页
        2.1.3 生态设计第23-24页
        2.1.4 生态手法第24-27页
    2.2 生态设计相关手法的研究与实践第27-28页
        2.2.1 自然式设计第27-28页
        2.2.2 乡土化设计第28页
        2.2.3 保护性设计第28页
        2.2.4 恢复性设计第28页
    2.3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相关手法的研究与实践第28-32页
        2.3.1 苏州古典园林概述第28-31页
        2.3.2 苏州古典园林总体布局第31页
        2.3.3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特点第31-32页
    2.4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手法的生态学分析指导依据第32-40页
        2.4.1 模式起源第32-34页
        2.4.2 “E-T-C-R-T”研究模式第34-39页
        2.4.3 研究层次第39-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3页
3 城市区域尺度下苏州古典园林分布的生态学分析第43-59页
    3.1 城市区域分布方式及其研究流程第43页
    3.2 城市区域分布方式相关生态学理论第43-45页
    3.3 城市区域分布方式生态手法提炼第45-56页
        3.3.1 园林选址生态手法的提炼第46-53页
        3.3.2 园林自身生态手法的提炼第53-56页
    3.4 城市区域分布研究层次下的生态手法集合第56页
        3.4.1 维持生物多样性导向下生态手法集合第56页
        3.4.2 生境条件改善导向下生态手法集合第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9页
4 生态单元尺度下苏州古典园林布局的生态学分析第59-93页
    4.1 生态单元布局方式及其研究流程第59页
    4.2 生态单元布局方式相关生态学理论第59-63页
    4.3 生态单元布局方式的生态手法提炼第63-91页
        4.3.1 园林地形生态手法的提炼第63-72页
        4.3.2 园林理水生态手法的提炼第72-76页
        4.3.3 园路路网生态手法的提炼第76-81页
        4.3.4 植物花木生态手法的提炼第81-86页
        4.3.5 园林建筑生态手法的提炼第86-91页
    4.4 生态单元布局研究层次下的生态手法集合第91-92页
        4.4.1 维持生物多样性导向下的生态手法集合第91-92页
        4.4.2 生境条件改善导向下的生态手法集合第92页
    4.5 本章小结第92-93页
5 景观要素尺度下苏州古典园林组合的生态学分析第93-115页
    5.1 景观要素组合方式及其研究流程第93-94页
    5.2 景观要素组合方式相关生态学理论第94-97页
    5.3 景观要素组合方式的生态手法提炼第97-112页
        5.3.1 水系周边区域生态手法的提炼第97-102页
        5.3.2 休闲活动区域生态手法的提炼第102-108页
        5.3.3 山林景观区域生态手法的提炼第108-112页
    5.4 景观要素组合研究层次下的生态手法集合第112-113页
    5.5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6 结论第115-121页
    6.1 研究结论第115-118页
    6.2 传统营造用现代观念解释的补充讨论第118-120页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7页
附录Ⅰ——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第127-129页
附录Ⅱ——图索引第129-135页
附录Ⅲ——表索引第135-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中式商业街区空间尺度分析应用研究--以宝鸡金田利兹蓝顿商业街区为例
下一篇: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技术体系策略简析及地下管廊环境通风测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