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木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古建筑木结构抗震分析基本理论 | 第16-22页 |
| ·木材材性实验 | 第16-19页 |
| ·抗拉强度实验 | 第16-17页 |
| ·抗压强度实验 | 第17-18页 |
| ·顺纹抗剪强度实验 | 第18页 |
| ·抗压弹性模量实验 | 第18页 |
| ·抗弯弹性模量实验 | 第18页 |
| ·抗弯强度实验 | 第18-19页 |
| ·泊松比实验 | 第19页 |
| ·榫卯节点半刚性连接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半刚性连接的M-θ关系曲线模拟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宋代木构架模型拟静力实验方案 | 第22-34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实验目的 | 第22-23页 |
| ·试件的设计和制作 | 第23-27页 |
| ·相似关系 | 第23-24页 |
| ·试件尺寸 | 第24页 |
| ·试件制作 | 第24-27页 |
|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 第27-29页 |
| ·加载装置 | 第28页 |
| ·加载制度 | 第28-29页 |
| ·量测内容和量测方法 | 第29-30页 |
| ·测点布置 | 第29-30页 |
| ·测试内容 | 第30页 |
| ·数据采集 | 第30页 |
| ·实验过程描述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宋代木构架模型拟静力实验结果分析 | 第34-52页 |
| ·榫卯节点M-θ骨架曲线 | 第34-38页 |
| ·刚度退化 | 第38-42页 |
| ·弯矩—转角M-θ恢复力模型 | 第42-45页 |
| ·骨架曲线模型 | 第43页 |
| ·恢复力模型 | 第43-45页 |
| ·节点延性 | 第45-46页 |
| ·木构架P-Δ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 | 第46-49页 |
| ·滞回曲线 | 第46-48页 |
| ·骨架曲线 | 第48-49页 |
| ·木构架耗能能力 | 第49-51页 |
|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 第49-50页 |
| ·能量耗散系数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榫卯节点半刚性连接模型理论计算 | 第52-66页 |
| ·榫卯节点半刚性连接模型的受力分析 | 第52-59页 |
| ·杂交梁单元 | 第52-54页 |
| ·木构架受力分析 | 第54-58页 |
| ·D值法计算木构架 | 第58-59页 |
| ·弯矩—节点连接相对转角骨架曲线 | 第59-61页 |
| ·位移—节点连接相对柔度 | 第61-63页 |
| ·整体抗侧刚度 | 第63-65页 |
| ·原型结构半刚性节点计算公式 | 第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宋代木构架模型有限元分析 | 第66-82页 |
| ·有限单元法基本理论 | 第66页 |
| ·本文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66-69页 |
| ·接触单元简介 | 第66-68页 |
|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68-69页 |
| ·有限元建模 | 第69-73页 |
| ·材料属性 | 第69页 |
| ·建立几何模型 | 第69-72页 |
| ·加载和边界条件 | 第72-73页 |
| ·单调加载 | 第73-74页 |
| ·单调加载下木材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73页 |
| ·施加荷载 | 第73页 |
| ·ANSYS模拟结果 | 第73-74页 |
| ·循环加载 | 第74-80页 |
| ·循环加载下木材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74-75页 |
| ·加载制度 | 第75-76页 |
| ·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76-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