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对李约瑟难题的解读 | 第17-23页 |
2.1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 | 第17-19页 |
2.1.1 早期类似李约瑟难题的讨论 | 第17页 |
2.1.2 李约瑟难题的表述 | 第17-18页 |
2.1.3 中国学者对李约瑟难题的反思 | 第18-19页 |
2.2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争论 | 第19-23页 |
2.2.1 难题所引发的争论 | 第19-20页 |
2.2.2 质疑者们对难题的态度 | 第20页 |
2.2.3 支持者们对难题的态度 | 第20-23页 |
3 中国历代科技观的演变 | 第23-31页 |
3.1 科学与技术的界定 | 第23-26页 |
3.1.1 科学的概念 | 第23-24页 |
3.1.2 技术的概念 | 第24-25页 |
3.1.3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 第25-26页 |
3.2 我国历代科技观的演化轨迹 | 第26-31页 |
3.2.1 我国古代科技观及其对科技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2 我国近代科技观及其对科技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3 “生产力科技观”成为我国现代科技观的主流 | 第28-31页 |
4 对我国生产力科技观的评价 | 第31-41页 |
4.1 生产力科技观的特点 | 第31-32页 |
4.2. 生产力科技观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 第32-36页 |
4.2.1 生产力科技观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 | 第32-33页 |
4.2.2 生产力科技观是我国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 | 第33-34页 |
4.2.3 生产力科技观是人们改造自然造福世界的重要思想工具 | 第34页 |
4.2.4 生产力科技观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保证 | 第34-35页 |
4.2.5 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是生产力科技观的重要体现 | 第35-36页 |
4.3 生产力科技观的缺陷 | 第36-41页 |
4.3.1 以技术代替科学的思想日益严重 | 第36-37页 |
4.3.2 不重视科学技术的文化及精神等社会功能 | 第37-38页 |
4.3.3 实用主义过滤了许多极具研究价值的科学课题 | 第38页 |
4.3.4 不注重对科学概念的研究 | 第38-41页 |
5 对我国主流科技观的重构 | 第41-49页 |
5.1 科学技术观的实践逻辑 | 第41-43页 |
5.1.1 将科技观的建立当做一项社会活动 | 第41-42页 |
5.1.2 科技观的建立应当做到以人为本 | 第42-43页 |
5.1.3 应加强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程度 | 第43页 |
5.2 重构我国主流科技观的基本方向 | 第43-49页 |
5.2.1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特色文化 | 第44页 |
5.2.2 充分评估技术对科学的依赖性 | 第44-45页 |
5.2.3 高度尊重科学的自主性 | 第45-46页 |
5.2.4 清醒认识科学的局限性 | 第46-47页 |
5.2.5 进一步深化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 第47-49页 |
6 结论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