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S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核心问题和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三节 国内外利益表达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国内利益表达机制的研究 | 第12-14页 |
二、国外利益表达机制的研究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 | 第17-29页 |
第一节 利益表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7-22页 |
一、利益和利益表达的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二、利益表达的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三、我国现有利益表达机制的现状 | 第19-22页 |
第二节 治理的概念、善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22-29页 |
一、治理的基本概念 | 第22-24页 |
二、善治理论及其要素 | 第24-26页 |
三、善治理论在现有治理实践中的运用 | 第26-29页 |
第三章 M镇周周会的起源和发展 | 第29-40页 |
第一节 周周会的起源 | 第29-31页 |
一、背景:M镇J村原有利益矛盾 | 第29-30页 |
二、周周会在J村的运作情况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周周会的延伸和机制构建 | 第31-34页 |
一、扩展利益表达的主体范围 | 第31-32页 |
二、构建利益表达的较完整制度 | 第32-33页 |
三、实现利益表达的政策输出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周周会利益表达机制中的实例 | 第34-37页 |
实例一:广场舞之争中的利益关系协调 | 第34-36页 |
实例二:公交出行利益诉求的整合与回应 | 第36-37页 |
第四节 周周会作为利益表达机制的成功经验 | 第37-40页 |
一、搭建了畅通且平等的利益表达渠道 | 第37页 |
二、激发了基层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 第37-38页 |
三、提高了政府回应的责任性和效果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周周会实践中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 第40-48页 |
第一节 周周会运行中遇到的问题 | 第40-45页 |
一、利益诉求本身分布不均衡 | 第40-41页 |
二、公众参与覆盖面不全 | 第41-43页 |
三、政府治理能力与机制目标之间的差距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周周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5-48页 |
一、利益代表制度的局限性使其难以在表达机制中充分发挥作用 | 第45-46页 |
二、公众对机制的认可需要建立在利益表达和实现的基础上 | 第46-47页 |
三、制度的创新并不意味着政府治理的根本性改善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基于善治理论和案例研究的利益表达机制重构对策 | 第48-56页 |
第一节 健全利益表达的制度设计 | 第48-50页 |
一、细化利益表达的制度流程 | 第48-49页 |
二、在利益表达中必须体现法治 | 第49-50页 |
三、通过利益需求的开发和实现来提高认同感 | 第50页 |
第二节 扩展利益表达的公众参与 | 第50-52页 |
一、加强对各类主体参与表达的引导 | 第50-51页 |
二、健全现有的利益代表制度 | 第51页 |
三、保障利益主体的表达机会 | 第51-52页 |
第三节 推动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 | 第52-54页 |
一、推动信息公开,以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 | 第52-53页 |
二、主动承担责任,确保回应的及时有效 | 第53页 |
三、通过提高效能,更好地应对利益要求 | 第53-54页 |
第四节 优化利益表达的外部环境 | 第54-56页 |
一、减少公权力对利益表达的强势影响 | 第54-55页 |
二、实现利益表达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