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旧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异托邦空间--以北京市东城区东晓市片区改造为例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11-27页
    1.1 研究对象第11-14页
        1.1.1 旧城老街区更新改造第12页
        1.1.2 老街区中的异托邦空间第12-14页
        1.1.3 东晓市老街区更新改造中异托邦空间设计第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6页
        1.2.1 关注旧城老街区中的弱势活动空间第14-15页
        1.2.2 挖掘旧城老街区自乌托邦理想追求归位到“异托邦”现实的可能性第15-16页
    1.3 相关理论研究第16-19页
        1.3.1 旧城更新改造理论第16-18页
        1.3.2 异托邦理论第18-19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第19-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2 研究方法第20-22页
        1.4.3 研究框架第22-24页
    1.5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第24-27页
        1.5.1 研究创新点第24页
        1.5.2 研究难点第24-27页
2 老街区异托邦空间特性第27-45页
    2.1 老街区真实场所的异托邦空间形式第27-35页
        2.1.1 变化、错动的街巷界面第27-30页
        2.1.2 引发多向运动的胡同第30-31页
        2.1.3 缝合室内外空间的墙第31-33页
        2.1.4 和人互养的半人工树第33-34页
        2.1.5 自然的人工景观第34-35页
    2.2 老街区异托邦空间特质第35-40页
        2.2.1 历史性:共时并置历史空间第35-36页
        2.2.2 社会性:包容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空间第36页
        2.2.3 或然性:空间形态模糊、室内室外暖昧第36-38页
        2.2.4 反身性:虚幻空间揭示真实空间第38页
        2.2.5 边缘性:被忽视、被遮蔽、被遗忘空间第38-39页
        2.2.6 异质性:空间形态重叠混杂第39-40页
    2.3 老街区异托邦空间的内在情节第40-44页
        2.3.1 体验:再现与消失第41-42页
        2.3.2 诠释:纪念与记忆第42-43页
        2.3.3 辩认:召唤与置换第43-44页
    2.4 小结第44-45页
3 老街区异托邦空间营造策略第45-63页
    3.1 老街区异托邦空间模式第45-50页
        3.1.1 场景式异托邦空间第46-47页
        3.1.2 象征式异托邦空间第47-48页
        3.1.3 隐喻式异托邦空间第48-49页
        3.1.4 印迹式异托邦空间第49-50页
    3.2 老街区异托邦空间营造策略第50-55页
        3.2.1 回归生活空间第50-51页
        3.2.2 并置矛盾空间第51-53页
        3.2.3 叠合公共空间第53-54页
        3.2.4 错位时间空间第54-55页
    3.3 老街区异托邦空间构成要素第55-61页
        3.3.1 界面第55-58页
        3.3.2 异化的物质元素第58-59页
        3.3.3 光影第59-61页
    3.4 小结第61-63页
4 老街区异托邦空间意义的建构与认同第63-73页
    4.1 构建老街区异托邦空间意义的审美基础第63-66页
        4.1.1 审美的多元差异性第63-64页
        4.1.2 消解中心强调边缘的审美转变第64-65页
        4.1.3 反整体性和宏大叙事第65-66页
    4.2 建构老街区异托邦空间意义的实践基础第66-69页
        4.2.1 微观姿势范围:街区日常生活与当地民俗博物馆第66-68页
        4.2.2 宏观姿势范围:节日的“表演”第68-69页
    4.3 老街区异托邦空间意义的认同第69-72页
        4.3.1 共同在场者(街区居民)的内化第70页
        4.3.2 暂居者(街区租客)的认同第70-71页
        4.3.3 游离者(旅游探险者与设计研究人员)的认同第71-72页
    4.4 小结第72-73页
5 北京市东晓市片区基于异托邦空间理论的实践研究第73-115页
    5.1 东晓市老街区异托邦空间特性分析第73-109页
        5.1.1 东晓市街区历史沿革及区位调研第73-75页
        5.1.2 现状调研:街巷异托邦空间特性分析第75-79页
        5.1.3 现状调研:建筑异托邦空间特性分析第79-83页
        5.1.4 现状调研:居民构成第83-91页
        5.1.5 东晓市异托邦空间特性梳理第91-109页
        5.1.6 小结第109页
    5.2 以东晓市历史街区为例的异托邦空间设计实践第109-114页
        5.2.1 东晓市改造中异托邦空间营造原则第109-111页
        5.2.2 东晓市改造中异托邦空间再设计——摊位售卖异托邦空间优化设计第111-114页
    5.3 小结第114-115页
6 结论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1页
附录A第121-125页
索引第125-127页
作者简历第127-131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改进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的物流园区选址研究
下一篇:基于有限技术农村“自维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以河北寒冷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