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的背景第10-11页
    1.2 选题的意义第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页
        1.2.2 实践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研究方法第14页
    1.5 创新之处第14-16页
第2章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概述第16-25页
    2.1 “微时代”概述第16-19页
        2.1.1 “微时代”的概念第16-17页
        2.1.2 “微时代”的内容第17-18页
        2.1.3 “微时代”的特征第18-19页
    2.2 诚信概述第19-20页
        2.2.1 诚信的含义第19-20页
        2.2.2 大学生诚信的含义第20页
        2.2.3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含义第20页
    2.3 大学生诚信教育理论基础第20-22页
        2.3.1 民主道德教育理论第20-21页
        2.3.2 灌输道德教育理论第21页
        2.3.3 理性道德教育理论第21-22页
        2.3.4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第22页
    2.4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第22-25页
        2.4.1 推进高校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第23页
        2.4.2 促成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第23页
        2.4.3 推进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第23-24页
        2.4.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第24-25页
第3章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问题实证研究第25-35页
    3.1 问卷实证调查第25-30页
        3.1.1 问卷的设计及发放第25页
        3.1.2 抽样样本基本情况统计分析第25-27页
        3.1.3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第27-30页
    3.2 个案研究分析第30-32页
        3.2.1 案例介绍第30-31页
        3.2.2 案例人物访谈结果与分析第31-32页
    3.3 实证研究结论与讨论第32-35页
        3.3.1 大学生诚信的总体形势是好的第32-33页
        3.3.2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相对严峻第33-34页
        3.3.3 大学生诚信缺失与“微时代”关系紧密第34-35页
第4章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第35-44页
    4.1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体现第35-38页
        4.1.1 学习诚信缺失第35-36页
        4.1.2 经济诚信缺失第36-37页
        4.1.3 就业诚信缺失第37-38页
        4.1.4 人际交往诚信缺失第38页
    4.2 “微时代”背景下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因素第38-44页
        4.2.1 “微时代”背景下学生自身修养不够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根本因素第39-40页
        4.2.2 “微时代”背景下家庭引导不当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重要因素第40-41页
        4.2.3 “微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不力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主要因素第41-43页
        4.2.4 “微时代”背景下社会监管不严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直接因素第43-44页
第5章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SWOT分析第44-49页
    5.1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优势(Strengths)分析第44页
        5.1.1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知识面的不断扩大第44页
        5.1.2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第44页
    5.2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劣势(Weakness)分析第44-45页
        5.2.1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冲击第44-45页
        5.2.2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第45页
    5.3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第45-47页
        5.3.1 “微时代”的开放性促进了诚信教育的资源共享第45页
        5.3.2 “微时代”的互动性有利于诚信教育生活化第45-46页
        5.3.3 “微时代”的即时性增强了诚信教育的时效性第46页
        5.3.4 “微时代”的灵活性有利于诚信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创新第46-47页
        5.3.5 “微时代”的多样性优化了诚信教育的环境第47页
    5.4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挑战(Threats)分析第47-49页
        5.4.1 “微时代”给诚信教育的内容带来了挑战第47页
        5.4.2 “微时代”给诚信教育的方法和载体带来了挑战第47-48页
        5.4.3 “微时代”对诚信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构成了挑战第48-49页
第6章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第49-61页
    6.1 坚持“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第49-52页
        6.1.1 以人为本的原则第49-50页
        6.1.2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第50页
        6.1.3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50-51页
        6.1.4 系统性原则第51页
        6.1.5 全方位原则第51-52页
    6.2 改进“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方法第52-54页
        6.2.1 言传身教法第52页
        6.2.2 情感渗透法第52-53页
        6.2.3 典型教育法第53页
        6.2.4 实践锻炼法第53-54页
    6.3 完善“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载体第54-56页
        6.3.1 运用管理载体,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第54页
        6.3.2 依托文化载体,打造大学生诚信教育品牌化第54-55页
        6.3.3 借助活动载体,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化第55页
        6.3.4 创新媒介载体,保障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时性第55-56页
    6.4 创新“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模式第56-57页
        6.4.1 “四位一体”的全员教育模式第56页
        6.4.2 “微时代”空间与现实空间结合的全方位教育模式第56-57页
        6.4.3 新型互动的全过程教育模式第57页
    6.5 构建“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机制第57-61页
        6.5.1 查询机制第57-58页
        6.5.2 评价机制第58-59页
        6.5.3 约束机制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致谢第64-65页
作者简介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研究--以湖南高校为例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全覆盖”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