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3-15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5-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4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2-23页 |
1.2 维数约简及其现状 | 第23-35页 |
1.2.1 特征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 第24-32页 |
1.2.2 特征选择方法研究现状 | 第32-35页 |
1.3 论文涉及的数据库介绍 | 第35-37页 |
1.3.1 ORL人脸数据库 | 第35页 |
1.3.2 Yale人脸数据库 | 第35页 |
1.3.3 AR人脸数据库 | 第35-36页 |
1.3.4 FERET人脸数据库 | 第36页 |
1.3.5 CMU-PIE人脸数据库 | 第36页 |
1.3.6 COIL20目标识别数据库 | 第36-37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37-40页 |
第二章 协同表示判别嵌入 | 第40-62页 |
2.1 引言 | 第40-42页 |
2.2 CRP和改进的MMC | 第42-45页 |
2.2.1 协同表示及其有效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2.2.2 协同表示投影(CRP) | 第43-44页 |
2.2.3 改进的最大间距准则(MMC) | 第44-45页 |
2.3 协同表示判别嵌入(CRDE) | 第45-46页 |
2.4 CRDE与其它算法的关系 | 第46-50页 |
2.4.1 CRDE与LPP/NPE/SPP/CRP的关系 | 第47-48页 |
2.4.2 CRDE与LPDP/LLDE/DSNPE的关系 | 第48-49页 |
2.4.3 CRDE与MFA/RLSDP的关系 | 第49-50页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8页 |
2.5.1 ORL人脸库的实验 | 第50-52页 |
2.5.2 Yale人脸库的实验 | 第52-54页 |
2.5.3 COIL20目标数据库的实验 | 第54-55页 |
2.5.4 AR人脸库的实验 | 第55-56页 |
2.5.5 FERET人脸库的实验 | 第56-57页 |
2.5.6 CMU-PIE人脸库的实验 | 第57-58页 |
2.6 参数CRDE对识别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2.7 训练时间的比较 | 第59-6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增强的正则化最小二乘判别投影 | 第62-78页 |
3.1 引言 | 第62-63页 |
3.2 正则化最小二乘判别投影(RLSDP) | 第63-65页 |
3.2.1 正则化最小二乘法 | 第64页 |
3.2.2 RLSDP | 第64-65页 |
3.3 增强的正则化最小二乘判别投影 | 第65-69页 |
3.3.1 基本思想与动机 | 第65页 |
3.3.2 ERLSDP | 第65-67页 |
3.3.3 讨论 | 第67-69页 |
3.4 实验结论和分析 | 第69-77页 |
3.4.1 非遮挡的人脸识别 | 第70-75页 |
3.4.2 遮挡条件下的人脸识别 | 第75-76页 |
3.4.3 实验分析 | 第76-7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协同保持Fisher判别分析 | 第78-102页 |
4.1 引言 | 第78-80页 |
4.2 相关工作 | 第80-82页 |
4.2.1 协同表示(CR)和协同表示投影(CRP) | 第80-81页 |
4.2.2 线性判别分析(LDA) | 第81-82页 |
4.3 协同保持Fisher判别分析(CPFDA) | 第82-88页 |
4.3.1 基本思想与动机 | 第82-83页 |
4.3.2 CPFDA | 第83-84页 |
4.3.3 算法分析 | 第84-86页 |
4.3.4 CPFDA与其它算法的关系 | 第86-88页 |
4.4 实验结论和分析 | 第88-100页 |
4.4.1 可视化实验 | 第89-90页 |
4.4.2 ORL人脸库的实验 | 第90-92页 |
4.4.3 AR人脸库的实验 | 第92-94页 |
4.4.4 FERET人脸库的实验 | 第94-95页 |
4.4.5 COIL20目标识别库的实验 | 第95-97页 |
4.4.6 正则化参数对CPFDA性能的影响 | 第97-98页 |
4.4.7 训练时间的比较 | 第98-99页 |
4.4.8 实验分析 | 第99-10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局部保持正交基聚类无监督特征选择 | 第102-122页 |
5.1 引言 | 第102-104页 |
5.2 相关工作 | 第104-105页 |
5.3 局部保持正交基聚类特征选择(LPOCFS) | 第105-110页 |
5.3.1 基本思想与动机 | 第105页 |
5.3.2 目标函数 | 第105-110页 |
5.4 收敛性分析 | 第110-114页 |
5.5 实验与结论 | 第114-121页 |
5.5.1 评价准则 | 第114-115页 |
5.5.2 参数设置 | 第115页 |
5.5.3 L_(2,1)范数vs.L_(2,p)(0 | 第115-116页 |
5.5.4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第116-119页 |
5.5.5 收敛性研究 | 第119-12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22-123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12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作者简介 | 第144-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