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港口工程论文--港口工程施工论文--各种工程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填海造地内湾护岸工程软土地基沉降分析及可靠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7页
        1.2.1 软土地基固结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2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3 岩土工程中可靠度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第17-19页
2 填海造地内湾护岸软土地基沉降的施工监测及分析第19-49页
    2.1 工程概况第19-23页
        2.1.1 地形地貌第20页
        2.1.2 工程水文条件第20-22页
        2.1.3 工程地质条件第22-23页
    2.2 内湾护岸结构型式第23-26页
    2.3 内湾护岸软土地基沉降监测第26-29页
        2.3.1 监测目的和意义第26页
        2.3.2 监测原则第26-27页
        2.3.3 监测点布置第27-28页
        2.3.4 监测频率第28页
        2.3.5 监测方法第28-29页
        2.3.6 监测要点第29页
    2.4 内湾护岸工程软土地基沉降分析第29-34页
        2.4.1 内湾护岸软土地基沉降机理分析第29-30页
        2.4.2 内湾护岸软土地基沉降监测分析第30-32页
        2.4.3 内湾护岸软土地基沉降发展规律分析第32页
        2.4.4 内湾护岸软土地基总沉降计算第32-34页
    2.5 内湾护岸工程软土地基沉降预测第34-47页
        2.5.1 灰色理论法预测沉降第34-37页
        2.5.2 双曲线法预测沉降第37-41页
        2.5.3 灰色理论法、双曲线法沉降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第41-46页
        2.5.4 灰色理论——双曲线法组合预测沉降第46页
        2.5.5 灰色理论——双曲线组合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第46-47页
    2.6 本章小结第47-49页
3 填海造地内湾护岸工程软土地基沉降的数值模拟第49-76页
    3.1 概述第49页
    3.2 Drucker-Prager模型第49-51页
    3.3 Biot固结理论有限元表达第51-58页
    3.4 砂井地基简化方法第58-60页
        3.4.1 将砂井地基转换为砂墙地基第58-60页
        3.4.2 将砂井地基转换为天然地基第60页
    3.5 ANSYS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第60-68页
        3.5.1 模型简介第61-62页
        3.5.2 基本假定第62页
        3.5.3 加载过程第62-63页
        3.5.4 参数的选取第63-66页
        3.5.5 边界和初始条件第66-68页
    3.6 ANSYS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第68-75页
        3.6.1 ANSYS计算结果分析第68-70页
        3.6.2 有限元模型中参数对沉降的影响分析第70-75页
    3.7 本章小结第75-76页
4 填海造地内湾护岸工程软土地基沉降的可靠度研究第76-93页
    4.1 地基沉降的概率分析方法第76-79页
        4.1.1 地基沉降的直接概率分析法第76-78页
        4.1.2 地基沉降分析的随机有限元法第78-79页
    4.2 可靠性理论基本概念第79-82页
        4.2.1 基本随机变量第79页
        4.2.2 极限状态方程第79-80页
        4.2.3 可靠度和失效概率第80页
        4.2.4 地基沉降的可靠性指标第80-82页
    4.3 可靠度指标计算的基本方法第82-86页
        4.3.1 中心点法第82-83页
        4.3.2 验算点法第83-86页
        4.3.3 蒙特卡罗法第86页
    4.4 内湾护岸工程软基沉降可靠度分析第86-91页
        4.4.1 建立沉降极限方程和可靠度分析模型第87页
        4.4.2 基本资料和计算参数第87-89页
        4.4.3 可靠度计算第89-90页
        4.4.4 内湾护岸结构比例对沉降可靠度的影响第90-91页
    4.5 本章小结第91-93页
5 结论与展望第93-96页
    5.1 主要结论第93-95页
    5.2 展望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3页
附录1第103-112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邢台电网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研究
下一篇:某变截面桥梁复合牵索三角挂篮悬臂施工及仿真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