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图表清单 | 第8-9页 |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第11-17页 |
一、网络群体事件 | 第11-14页 |
二、网络抗争行为 | 第14-17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17-21页 |
一、案例选择 | 第17-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从御前喊冤到网络抗争:中国社会民众抗争的历史变迁 | 第21-28页 |
第一节 御前喊冤:古代社会的悲情维权方式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群体上访:现代社会抗争行为的激化 | 第22-25页 |
第三节 网络抗争:技术赋权时代的集群行为 | 第25-28页 |
第二章 从酝酿爆发到激化升级:网络集群抗争行为的演化机制 | 第28-39页 |
第一节 话语传播机制:个人话语向公共领域扩张 | 第28-33页 |
一、个人话语与公共领域 | 第28-29页 |
二、网状结构下话语实践 | 第29-33页 |
第二节 情感诱导机制:基于感性认知的情感发酵 | 第33-39页 |
一、娱乐至死时代的自嘲 | 第33-35页 |
二、弱势心理泛阶层蔓延 | 第35-36页 |
三、结构性矛盾唤起怨恨 | 第36-39页 |
第三章 从一时喧嚣到回归沉默:网络抗争行为消解的影响因素 | 第39-48页 |
第一节 风险防控:政府对互联网的监管逻辑 | 第39-43页 |
一、政府对网络监管体制的演变 | 第39-41页 |
二、政府对网络抗争行为的监管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流于过程:民众利益抗争的无效表达 | 第43-45页 |
一、孱弱的权利意识和表达能力 | 第43-44页 |
二、表达渠道非制度化和无序性 | 第44-45页 |
第三节 理性合作:政府和民众多元交互共治 | 第45-48页 |
结论 | 第48-51页 |
一、研究获得的基本结论 | 第48-49页 |
二、网络抗争行为的未来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