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2-15页 |
一、问题意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 第12-13页 |
二、理论探寻:政治文化的两种研究范式 | 第13-14页 |
三、研究对象:英格尔哈特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文章思路及基本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英格尔哈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提出及其逻辑建构 | 第20-37页 |
第一节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提出的背景 | 第20-23页 |
一、时代背景 | 第20-21页 |
二、理论背景 | 第21-22页 |
三、英格尔哈特对理论的发展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英格尔哈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逻辑建构及实证测量 | 第23-37页 |
一、区分物质主义/后物质主义的界限 | 第25-28页 |
二、考察向后物质主义变迁的形式 | 第28-33页 |
1、价值观变迁的理论假设 | 第28-30页 |
2、价值观变迁的经验测量 | 第30-33页 |
三、分析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变迁的原因 | 第33-37页 |
1、生存安全 | 第33-35页 |
2、心理趋向 | 第35-36页 |
3、教育和信息的获取 | 第36-37页 |
第三章 英格尔哈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发展进程中的角色分析 | 第37-49页 |
第一节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 第38-41页 |
第二节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政治态度及政治行为的影响 | 第41-45页 |
一、宗教等传统意识形态规范的衰退 | 第42-43页 |
二、传统阶级政治的式微和新政治议题、新党的崛起 | 第43-44页 |
三、制度权威的销蚀和挑战权威型政治参与兴起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民主政治 | 第45-49页 |
第四章 英格尔哈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启示及其限度 | 第49-58页 |
第一节 英格尔哈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启示 | 第49-53页 |
一、研究方法论的启示:个体价值观的测量 | 第49-51页 |
二、社会与政治建设启示:关怀人的发展 | 第51-53页 |
1、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提高生活满意度并行 | 第51-52页 |
2、关注教育建设和大众认知能力的提高 | 第52-53页 |
第二节 英格尔哈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限度 | 第53-58页 |
一、“价值观”内涵的模糊不清 | 第53-54页 |
二、对物质主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分类逻辑的限度 | 第54-55页 |
三、基本的价值预设的限度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