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0 前言 | 第9-12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0.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0.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0.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0.3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1页 |
0.4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0.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2页 |
1 产品内贸易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1.1 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理论评述 | 第12-14页 |
1.1.2 对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和贸易程度量化的研究 | 第14页 |
1.1.3 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影响因素的文献 | 第14-15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理论评述 | 第15-16页 |
1.2.2 对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和贸易程度进行量化的研究 | 第16页 |
1.2.3 关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3 对相关文献的整体评价 | 第17-18页 |
2 产品内贸易方式的理论归纳 | 第18-26页 |
2.1 产品内贸易的概念归纳 | 第18-19页 |
2.2 产品内贸易的理论总结 | 第19-23页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9-21页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1-23页 |
2.3 产品内贸易的特征总结 | 第23-24页 |
2.3.1 中间产品要求具有特定性 | 第23页 |
2.3.2 贸易细化至零部件生产 | 第23-24页 |
2.3.3 跨国公司成为产品内贸易的主体 | 第24页 |
2.3.4 加工贸易成为产品内贸易的主要方式 | 第24页 |
2.4 产品内贸易水平的测算方法分析 | 第24-25页 |
2.5 对电子产品的界定及简单分类 | 第25-26页 |
3 中美双边贸易的发展概述 | 第26-35页 |
3.1 中美国际贸易现状 | 第26-31页 |
3.1.1 中美双边贸易发展情况 | 第26-27页 |
3.1.2 中美国际贸易特点 | 第27-31页 |
3.2 中美电子产品贸易发展迅速 | 第31-32页 |
3.3 中美电子产品产品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 第32-35页 |
3.3.1 产业结构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2 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 | 第33页 |
3.3.3 跨国公司活动的结果 | 第33-34页 |
3.3.4 贸易壁垒的影响 | 第34-35页 |
4 中美电子产品产品内贸易程度的实证分析 | 第35-46页 |
4.1 中美电子产品产品内贸易的垂直专门化指数法测算 | 第35-41页 |
4.1.1 垂直专门化指数法测算方法 | 第35-38页 |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 第38-39页 |
4.1.3 测算结果及分析 | 第39-41页 |
4.2 中美电子产品产品内贸易中中国的竞争力测算 | 第41-43页 |
4.2.1 测算原理 | 第41页 |
4.2.2 测算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4.3 中美电子产品产品内贸易中分析中国的比较优势 | 第43-46页 |
4.3.1 测算原理介绍 | 第43-46页 |
5 对中美电子产品产品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 | 第46-51页 |
5.1 模型的选定及变量的选择 | 第46-47页 |
5.2 模型的回归与检验 | 第47-50页 |
5.3 实证结果评析 | 第50-51页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1-58页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6.1.1 电子产品产品内贸易不断发展促进中方对美顺差 | 第51页 |
6.1.2 中国参与中美电子产品内分工中处于低端环节 | 第51-52页 |
6.1.3 中美参与产品内贸易的影响概述 | 第52页 |
6.2 对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中的对策建议 | 第52-58页 |
6.2.1 积极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实现产品分工地位的提升 | 第52-53页 |
6.2.2 健全中国中间产品市场,重视国内采购率 | 第53-54页 |
6.2.3 推进中国法制环境建设,制定更加成熟的招商引资政策 | 第54页 |
6.2.4 降低对别国依赖程度、重视本国需求的增长 | 第54-55页 |
6.2.5 整合全国要素资源、实现国内区域产业梯度转移 | 第55-56页 |
6.2.6 在要素禀赋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比较优势 | 第56-57页 |
6.2.7 构建自身全球生产、贸易网络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