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10-16页 |
1.2.1 区域保护的概念 | 第10-11页 |
1.2.2 广域保护系统结构 | 第11-13页 |
1.2.3 基于故障元件判断的区域保护算法 | 第13-16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基于距离保护契合因子的区域保护算法 | 第18-34页 |
2.1 引言 | 第18-19页 |
2.2 距离保护贡献度 | 第19-21页 |
2.2.1 距离保护Ⅰ段贡献度 | 第19页 |
2.2.2 距离保护Ⅱ段贡献度 | 第19-20页 |
2.2.3 距离保护Ⅲ段贡献度 | 第20-21页 |
2.3 基于距离保护契合因子的故障识别算法 | 第21-25页 |
2.3.1 构建保护契合度函数 | 第21页 |
2.3.2 构建保护契合度期望函数 | 第21-24页 |
2.3.3 基于距离保护契合因子识别故障线路 | 第24-25页 |
2.4 算例验证 | 第25-32页 |
2.4.1 IEEE10机39节点的系统仿真验证 | 第25-29页 |
2.4.2 陕西信义实际系统PSASP仿真 | 第29-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基于自适应电流保护协同因子的区域保护算法 | 第34-50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自适应电流保护整定 | 第35-36页 |
3.2.1 自适应电流速断保护整定原理 | 第35页 |
3.2.2 自适应限时电流速断保护整定原理 | 第35-36页 |
3.2.3 自适应定时限过电流保护整定原理 | 第36页 |
3.3 自适应电流保护效用度 | 第36-38页 |
3.3.1 自适应电流保护Ⅰ段效用度计算 | 第37页 |
3.3.2 自适应电流保护Ⅱ段效用度计算 | 第37-38页 |
3.3.3 自适应电流保护Ⅲ段效用度计算 | 第38页 |
3.4 基于自适应电流保护协同因子的故障识别算法 | 第38-43页 |
3.4.1 构建基于自适应电流保护的协同度函数 | 第38-39页 |
3.4.2 构建自适应电流保护协同度期望函数 | 第39-42页 |
3.4.3 基于自适应电流保护协同因子识别故障线路 | 第42-43页 |
3.5 算例验证 | 第43-49页 |
3.5.1 天津市配电网中某1O.5kV电网仿真 | 第43-45页 |
3.5.2 IEEE33节点配电网仿真验证 | 第45-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区域保护的实现 | 第50-61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区域保护的实现方案 | 第50-52页 |
4.2.1 区域保护工程试点电网概况 | 第50页 |
4.2.2 系统分层结构 | 第50-52页 |
4.2.3 区域保护模块功能及设计要求 | 第52页 |
4.3 区域保护模块功能逻辑 | 第52-55页 |
4.3.1 区域保护方案基本原理及整定原则 | 第52页 |
4.3.2 区域保护模块 | 第52-55页 |
4.4 区域保护模块测试分析 | 第55-60页 |
4.4.1 区域保护模块故障测试环境 | 第55-57页 |
4.4.2 区域保护模块故障测试类型 | 第57页 |
4.4.3 区域保护模块故障测试结果 | 第57-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62页 |
5.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