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大粒径沥青碎石组成结构特性和强度构成机理 | 第22-28页 |
2.1 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特性 | 第22-23页 |
2.1.1 沥青混合料结构组成的现代理论 | 第22-23页 |
2.1.2 大粒径沥青碎石的组成结构 | 第23页 |
2.2 大粒径沥青碎石分类 | 第23-26页 |
2.3 大粒径沥青碎石组成结构及强度特点 | 第26-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大粒径沥青碎石配合比设计 | 第28-57页 |
3.1 原材料基本性质 | 第28-32页 |
3.1.1 沥青 | 第28页 |
3.1.2 集料 | 第28-29页 |
3.1.3 矿粉 | 第29-30页 |
3.1.4 改性剂PR | 第30-32页 |
3.2 矿料级配设计 | 第32-40页 |
3.2.1 大粒径沥青碎石级配理论 | 第32-36页 |
3.2.2 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OLSM-25)级配设计 | 第36-38页 |
3.2.3 半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AM-25)级配设计 | 第38-39页 |
3.2.4 密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ATB-25)级配设计 | 第39-40页 |
3.3 掺加PR大粒径沥青碎石配合比设计 | 第40-55页 |
3.3.1 改性剂PR室内试验参数 | 第40-41页 |
3.3.2 室内成型方法研究 | 第41-43页 |
3.3.3 掺加PR的OLSM-25 最佳沥青用量 | 第43-50页 |
3.3.4 掺加PR的AM-25 最佳沥青用量 | 第50-52页 |
3.3.5 掺加PR的ATB-25 最佳沥青用量 | 第52-55页 |
3.4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掺加PR大粒径沥青碎石的路用性能 | 第57-70页 |
4.1 高温稳定性 | 第57-63页 |
4.1.1 车辙试验 | 第58-59页 |
4.1.2 结果分析与对比 | 第59-63页 |
4.2 水稳定性 | 第63-66页 |
4.2.1 浸水马歇尔试验 | 第64-65页 |
4.2.2 冻融劈裂 | 第65-66页 |
4.3 透水性能 | 第66-68页 |
4.4 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掺加PR大粒径沥青碎石的抗裂性及综合性能分析 | 第70-78页 |
5.1 反射裂缝产生及发展 | 第70-71页 |
5.2 抗反射裂缝评价研究 | 第71页 |
5.3 抗反射裂缝试验设计 | 第71-73页 |
5.4 试验结果及对比 | 第73-75页 |
5.5 大粒径沥青碎石性能综合分析 | 第75-77页 |
5.6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大粒径沥青碎石施工技术研究 | 第78-100页 |
6.1 试验路概述 | 第78-79页 |
6.2 试验路配合比设计 | 第79-86页 |
6.2.1 室内试验控制指标 | 第79-80页 |
6.2.2 生产配合比设计 | 第80-84页 |
6.2.3 目标配合比设计 | 第84-86页 |
6.3 试验路施工 | 第86-95页 |
6.3.1 现场准备 | 第86-88页 |
6.3.2 施工工艺 | 第88-95页 |
6.4 施工质量控制及检测方法 | 第95-99页 |
6.4.1 OLSM-25 的抽提检测 | 第95-96页 |
6.4.2 试验段质量控制及现场检测 | 第96-99页 |
6.5 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00-103页 |
主要结论 | 第100-102页 |
进一步研究问题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