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前言 | 第8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 1 韧性素质的基本概念 | 第8-11页 |
| 1.1 韧性素质的起源 | 第8-9页 |
| 1.2 韧性素质的概念 | 第9-10页 |
| 1.3 韧性素质的结构 | 第10页 |
| 1.4 韧性素质的测量工具 | 第10-11页 |
| 2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 | 第11-14页 |
| 2.1 心理健康的概念 | 第11-12页 |
| 2.2 心理健康的结构 | 第12页 |
| 2.3 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 | 第12-14页 |
| 3 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 | 第14-20页 |
| 3.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 第14-15页 |
| 3.2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 | 第15-16页 |
| 3.3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 第16-17页 |
| 3.4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 第17-20页 |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 | 第20-24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 2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 2.1 青少年韧性素质的层面定位问题 | 第21页 |
| 2.2 青少年韧性素质的测量工具问题 | 第21-22页 |
| 2.3 少数民族青少年群体韧性素质的研究问题 | 第22页 |
| 3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 3.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3.2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22-23页 |
| 4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4.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 4.2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4-48页 |
| 研究一 侗族中学生韧性素质、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情况 | 第24-36页 |
| 1 引言 | 第24页 |
| 2 方法 | 第24-26页 |
| 2.1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 2.2 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 2.3 施测 | 第26页 |
| 3 结果 | 第26-31页 |
| 3.1 侗族中学生韧性素质的情况 | 第26-27页 |
| 3.2 侗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 第27-30页 |
| 3.3 侗族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情况 | 第30-31页 |
| 4 讨论 | 第31-36页 |
| 4.1 侗族中学生韧性素质分析 | 第31-33页 |
| 4.2 侗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 第33-35页 |
| 4.3 侗族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分析 | 第35-36页 |
| 研究二 侗族中学生韧性素质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第36-44页 |
| 1 引言 | 第36-38页 |
| 2 方法 | 第38页 |
| 2.1 被试 | 第38页 |
| 2.2 研究工具 | 第38页 |
| 2.3 研究程序 | 第38页 |
| 3 结果 | 第38-42页 |
| 3.1 人口统计学分析 | 第38-39页 |
| 3.2 韧性素质、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 第39-40页 |
| 3.3 回归分析 | 第40-42页 |
| 4 讨论 | 第42-44页 |
| 4.1 侗族中学生韧性素质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 第42-43页 |
| 4.2 侗族中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 第43页 |
| 4.3 侗族中学生韧性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 第43-44页 |
| 研究三 侗族中学生韧性素质在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 | 第44-48页 |
| 1 引言 | 第44页 |
| 1.1 中介变量的定义 | 第44页 |
| 2 方法 | 第44-45页 |
| 2.1 被试 | 第44-45页 |
| 2.2 研究工具 | 第45页 |
| 2.3 研究程序 | 第45页 |
| 3 结果 | 第45-47页 |
| 3.1 人口统计学分析 | 第45页 |
| 3.2 相关分析 | 第45页 |
| 3.3 回归分析 | 第45-46页 |
| 3.4 中介效应检验 | 第46-47页 |
| 4 讨论 | 第47-48页 |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48-50页 |
| 1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 2 创新之处 | 第49页 |
| 3 研究不足 | 第49-50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附录 | 第53-55页 |
|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