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选题价值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 电视相亲类节目的研究 | 第10页 |
2. 电视栏目的定位研究 | 第10-11页 |
3. 对《非诚勿扰》案例的研究 | 第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一、 电视相亲类节目的发展概况 | 第13-23页 |
(一) 国外电视相亲类节目的起源及发展 | 第13-16页 |
1. 美国——电视剧般的相亲节目 | 第13-14页 |
2. 英日——30 个嘉宾 28 个是托 | 第14-15页 |
3. 法澳——回归大自然的相亲 | 第15页 |
4. 韩国——纯娱乐精神 | 第15-16页 |
(二) 中国电视相亲类节目的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三) 非诚勿扰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过程 | 第18-23页 |
1. 产生原因 | 第18-19页 |
2. 发展过程 | 第19-23页 |
二、 《非诚勿扰》与同类电视节目定位的异同 | 第23-33页 |
(一) 中国电视相亲类节目的定位特点 | 第23-28页 |
1. 节目性质 | 第23-25页 |
2. 节目主持人的定位 | 第25-26页 |
3. 男女嘉宾的选择 | 第26-27页 |
4. 情感观察员的定位 | 第27页 |
5. 受众定位 | 第27-28页 |
(二) 非诚勿扰的节目定位特色 | 第28-33页 |
1. 多向化的节目定位 | 第28页 |
2. 全新的交友模式 | 第28页 |
3. 不可复制的主持人形象 | 第28-29页 |
4. 独特的情感观察员组合 | 第29页 |
5. 个性化与国际化并存的嘉宾定位 | 第29-30页 |
6. 满足不同年龄层受众需求 | 第30-31页 |
7. 讨论话题和观点的公众平台 | 第31-33页 |
三、 分析《非诚勿扰》创造“收视神话”的原因 | 第33-41页 |
(一) 寻找空隙策略 | 第33-35页 |
1. 顺应时代潮流和受众心理需求 | 第33-34页 |
2. 填补当前电视节目类别的空缺 | 第34-35页 |
(二) 比附定位 | 第35-37页 |
1. 全新的演播空间 | 第35页 |
2. 独特的游戏规则 | 第35-36页 |
3. 争议强的嘉宾 | 第36-37页 |
(三) 单一位置策略 | 第37-39页 |
1. 强调独特的生活服务定位 | 第37页 |
2. 网络互动营销扩大节目效应 | 第37-38页 |
3. 独一无二的海外专场 | 第38-39页 |
(四) 强化定位 | 第39-40页 |
1. 节目口号与江苏卫视定位吻合 | 第39页 |
2. 生活服务、时尚、婚恋交友的多向化定位 | 第39-40页 |
(五) 再定位 | 第40-41页 |
1. 根据受众和社会反馈不断调整定位策略 | 第40页 |
2. 扩大定位的影响范围 | 第40-41页 |
四、 从《非诚勿扰》看中国电视相亲类节目在定位中的问题及对策 | 第41-49页 |
(一) 中国电视相亲类节目在定位中的问题 | 第41-42页 |
1. “引进—复制—同质化”现象严重 | 第41页 |
2. 娱乐性大于服务性 | 第41-42页 |
3. 社会导向出现偏离 | 第42页 |
(二) 中国电视相亲类节目的定位对策 | 第42-45页 |
1. 强化节目的真实性和服务性 | 第42-43页 |
2. 增加节目的内容创新 | 第43页 |
3. 建立长期有效的媒体监督机制 | 第43-44页 |
4. 全媒体时代下的定位宣传战略 | 第44-45页 |
(三) 中国电视相亲类节目的前景展望 | 第45-49页 |
1. 国际化的相亲节目形态 | 第45-46页 |
2. 全民参与和专场节目并存 | 第46页 |
3. 提升节目品位,构建品牌节目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注释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