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2 创新点介绍 | 第20页 |
1.4.3 实验方法 | 第20页 |
1.4.4 工作量统计表 | 第20-21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1-23页 |
2 Rhizocorallium产出剖面的沉积学研究 | 第23-33页 |
2.1 重点剖面沉积学介绍 | 第24-31页 |
2.1.1 南阳淅川泥盆系剖面 | 第24-28页 |
2.1.2 四川甘溪泥盆系剖面 | 第28-29页 |
2.1.3 四川龙门硐三叠系剖面 | 第29-31页 |
2.2 辅助研究剖面(广西来宾二叠系剖面) | 第31-33页 |
3 Rhizocorallium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 第33-53页 |
3.1 Rhizocorallium遗迹种介绍 | 第33-35页 |
3.2 Rhizocorallium的系统分类学 | 第35-41页 |
3.3 本文所研究的Rhizocorallium系统描述 | 第41-44页 |
3.4 Rhizocorallium与相似遗迹种之间的关系 | 第44-49页 |
3.4.1 Rhizocorallium与Diplocraterion间的关系 | 第44-45页 |
3.4.2 Rhizocorallium与Zoophycos间的关系 | 第45-48页 |
3.4.3 Rhizocorallium与Taenidium间的关系 | 第48-49页 |
3.5 Rhizocorallium造迹生物的探讨 | 第49-53页 |
4 Rhizocorallium形态功能分析及与微生物共生的造迹模式 | 第53-77页 |
4.1 Rhizocorallium的形态学介绍 | 第53-54页 |
4.2 研究剖面内Rhizocorallium的潜穴形态特征 | 第54-58页 |
4.2.1 南阳淅川剖面上泥盆统王冠沟组Rhizocorallium潜穴形态特征 | 第54-55页 |
4.2.2 四川甘溪剖面上泥盆统土桥子组Rhizocorallium潜穴形态特征 | 第55-56页 |
4.2.3 四川龙门硐剖面下三叠统嘉陵江组Rhizocorallium潜穴形态特征 | 第56-57页 |
4.2.4 广西来宾剖面瓜德鲁普统茅口组Rhizocorallium潜穴形态特征 | 第57-58页 |
4.3 Rhizocorallium潜穴内部微观形貌特征描述 | 第58-66页 |
4.3.1 南阳淅川剖面上泥盆统王冠沟组Rhizocorallium潜穴内部微观形貌描述 | 第59-62页 |
4.3.2 四川甘溪剖面上泥盆统土桥子组Rhizocorallium潜穴内部微观形貌特征 | 第62-63页 |
4.3.3 相似遗迹潜穴微观形貌特征 | 第63-66页 |
4.4 Rhizocorallium潜穴内部微观形貌的形成及造迹生物与微生物共生模式的探讨 | 第66-77页 |
4.4.1 莓状黄铁矿成因的探讨 | 第66-69页 |
4.4.2 Rhizocorallium潜穴内部莓状黄铁矿成因讨论 | 第69-71页 |
4.4.3 造迹生物与微生物共生模式的探讨 | 第71-73页 |
4.4.4 造迹生物的造迹机理 | 第73-77页 |
5 Rhizocorallium地史演化特征及潜穴形态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 第77-85页 |
5.1 Rhizocorallium地史时期潜穴尺寸的变化 | 第77-80页 |
5.2 不同沉积环境中Rhizocorallium的潜穴形态变化 | 第80-85页 |
6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7页 |
附录 | 第97-105页 |
附表1:显生宙Rhizocorallium数据库 | 第97-105页 |
作者简历 | 第105-10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