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关于陆相遗迹学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2.1 遗迹学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我国湖相沉积的遗迹化石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3 东濮地区沉积学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0页 |
1.6 研究工作量 | 第20-23页 |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3-29页 |
2.1 地理位置与构造格局 | 第23-24页 |
2.2 东濮凹陷盆地演化历史 | 第24-25页 |
2.3 研究区的地层发育状况 | 第25-27页 |
2.4 实际研究观测区位 | 第27-29页 |
3 遗迹化石描述 | 第29-43页 |
3.1 石针迹属Ichnogenus Skolithos Haldemann,1840 | 第29-32页 |
3.2 古藻迹属Ichnogenus Palaeophycus Hall,1847 | 第32-33页 |
3.3 漫游迹属Ichnogenus Planolites Nicholson,1873 | 第33-35页 |
3.4 似默米亚迹属Ichnogenus Mermoides Hu,2006 | 第35-36页 |
3.5 带形迹属Ichnogenus Taenidium Heer,1877 | 第36-37页 |
3.6 墙形迹属Ichnogenus Teichichnus Seilacher,1955 | 第37页 |
3.7 次蠕形迹属Ichnogenus Helminthoidichnites Fitch,1850 | 第37页 |
3.8 拟蠕形迹属Ichnogenus Helminthopsis Heer,1877 | 第37-38页 |
3.9 似塔形迹属Ichnogenus Beaconites Vialov,1962 | 第38-39页 |
3.10 海生迹属Ichnogenus Thalassinoides Ehrenberg,1944 | 第39-40页 |
3.11 研究区遗迹化石的分类总结 | 第40-43页 |
4 沉积特征与沉积序列 | 第43-69页 |
4.1 濮城地区沉积特征与沉积相 | 第43-48页 |
4.2 古云集地区沉积特征与沉积相 | 第48-51页 |
4.3 卫城地区沉积特征与沉积相 | 第51-54页 |
4.4 三春集及马厂地区沉积特征与沉积相 | 第54-58页 |
4.5 前梨园地区沉积特征与沉积相 | 第58-64页 |
4.6 白庙地区沉积特征与沉积相 | 第64-69页 |
5 遗迹化石组合特征及沉积环境 | 第69-75页 |
5.1 Palaeophycus-Planolites遗迹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 第69-70页 |
5.2 Planolites-Helminthoidichnites遗迹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 第70-71页 |
5.3 Planolites-Teichichnus遗迹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 第71-72页 |
5.4 Mermoides-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 第72-73页 |
5.5 研究区遗迹组合与沉积环境模式 | 第73-75页 |
6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8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