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1-25页 |
第一节 选题定位及研究对象 | 第11-13页 |
一、选题定位 | 第11-12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3-14页 |
一、理论价值 | 第13-1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4页 |
第三节 文献研究述评 | 第14-21页 |
一、绿色发展观产生的根源 | 第15-16页 |
二、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内涵与演变逻辑 | 第16-18页 |
三、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研究特点 | 第18-20页 |
四、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五节 创新点与难点 | 第24-25页 |
一、创新点 | 第24页 |
二、难点 | 第24-25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的流变 | 第25-40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绿色发展的早期关注 | 第25-28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 第25-26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绿色发展的思考 | 第26-28页 |
第二节 绿色发展思想的萌芽 | 第28-32页 |
一、绿色意识的觉醒 | 第28-30页 |
二、多元化理论:流派与观点 | 第30-31页 |
三、绿色理念的发展过程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当代世界追求绿色发展的三种主要方式 | 第32-35页 |
一、可持续发展 | 第32-33页 |
二、绿色经济 | 第33-34页 |
三、绿色新政 | 第34-35页 |
第四节 当代中国绿色发展的实践探索与理论自觉 | 第35-40页 |
一、绿色觉醒:以环境保护为开端 | 第35-36页 |
二、绿色探索:基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论 | 第36-37页 |
三、绿色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论 | 第37-38页 |
四、绿色发展观的深化:绿色发展理念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理论创新逻辑 | 第40-54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立论前提 | 第40-43页 |
一、新时代的特征:理论创新逻辑的基础准备 | 第40-41页 |
二、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建构的根本方法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实践特色 | 第43-46页 |
一、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 第43-44页 |
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产生、变化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发展方向 | 第46-50页 |
一、发展趋势:走向三大“和解” | 第46-47页 |
二、发展目标:满足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47-50页 |
第四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践行与提升 | 第50-54页 |
一、绿色发展经验总结与实践探索 | 第50-51页 |
二、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全新高度与提升 | 第51-54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内容构成 | 第54-68页 |
第一节 何谓绿色发展:新时代呼唤的新发展观 | 第54-59页 |
一、创新性: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 第54-56页 |
二、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发展主线是三大和解 | 第56-58页 |
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实践指向 | 第58-59页 |
第二节 为谁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 第59-63页 |
一、以人为本的“人”: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 第59-61页 |
二、以人为本的“本”: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 第61-63页 |
第三节 如何绿色发展:五种实践路径 | 第63-68页 |
一、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发展要求 | 第63-64页 |
二、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发展思路 | 第64-65页 |
三、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发展维度 | 第65页 |
四、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发展战略 | 第65-66页 |
五、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发展方式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价值与追求 | 第68-75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 第68-71页 |
一、扬弃社会发展的权力话语而重构社会关系 | 第68-70页 |
二、使人脱离异化和依赖状态进而凸显人的真正自由 | 第70-7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价值追求 | 第71-75页 |
一、人脱离现实困境的实现路径 | 第71-72页 |
二、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标尺 | 第72-73页 |
三、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方向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