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 第11-13页 |
1.2 主要研究资料 | 第13-15页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思路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结构、内容及创新和不足 | 第16-18页 |
2 川陕苏区货币政策确立的历史背景 | 第18-25页 |
2.1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前川东北的经济情况 | 第18-22页 |
2.1.1 防区制时代种类繁多的货币 | 第19-20页 |
2.1.2 防区制时代川东北货币流通及其弊端种种 | 第20-22页 |
2.2 川陕苏区民众要求货币统一的愿望 | 第22-23页 |
2.3 川陕苏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23-25页 |
3 川陕苏区货币信用体系的建立 | 第25-45页 |
3.1 统一货币发行权 | 第25-32页 |
3.1.1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的建立 | 第25-29页 |
3.1.2 印钞厂和造币厂 | 第29-32页 |
3.1.3 宣达战役为货币制造提供帮助 | 第32页 |
3.2 确立川陕苏区货币的法定地位 | 第32-36页 |
3.2.1 建立以银为本位的货币制度 | 第33页 |
3.2.2 宣传展示工农银行的经济实力 | 第33-35页 |
3.2.3 保证川陕苏区币值稳定 | 第35-36页 |
3.3 货币的发行 | 第36-41页 |
3.3.1 发行的货币种类及面额大小 | 第36-37页 |
3.3.2 货币的兑换比价 | 第37-38页 |
3.3.3 四种主要货币类型 | 第38-41页 |
3.4 开展反假币斗争 | 第41-45页 |
3.4.1 大力宣传使用假币的危害 | 第41-42页 |
3.4.2 严厉打击使用和制造假币 | 第42-43页 |
3.4.3 对白区货币的政策 | 第43-45页 |
4 川陕苏区货币政策的实施 | 第45-57页 |
4.1 开展存贷款业务 | 第45-48页 |
4.1.1 鼓励红军官兵存款 | 第45-46页 |
4.1.2 发动党政机关储蓄 | 第46-47页 |
4.1.3 制定低息贷款业务 | 第47-48页 |
4.2 支持建立合作社 | 第48-51页 |
4.2.1 生产、消费合作社 | 第49-50页 |
4.2.2 信用合作社 | 第50-51页 |
4.3 合理化税收政策 | 第51-53页 |
4.3.1 农业税征收办法 | 第51-52页 |
4.3.2 工商税征收办法 | 第52-53页 |
4.4 构建苏区货币的信用度 | 第53-57页 |
4.4.1 加强金银管理 | 第54页 |
4.4.2 保持物价稳定 | 第54-57页 |
5 川陕苏区货币政策的特点、作用及启示 | 第57-68页 |
5.1 川陕苏区货币政策的特点 | 第57-61页 |
5.1.1 既遵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规定又不失其独特性 | 第57-59页 |
5.1.2 一切为了战争服务的特殊性和便于流通惠民的实用性 | 第59-60页 |
5.1.3 货币版式设计中艺术性和革命性的结合 | 第60-61页 |
5.2 川陕苏区货币政策的历史作用 | 第61-66页 |
5.2.1 为红四方面军的军事胜利做出了贡献 | 第62页 |
5.2.2 为保障根据地民众生活提供便利 | 第62-63页 |
5.2.3 促进川陕苏区农业、工业、商业的发展 | 第63-64页 |
5.2.4 为后来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提供了经验 | 第64-65页 |
5.2.5 货币政策实施的非完美性 | 第65-66页 |
5.3 川陕苏区货币政策的启示 | 第66-68页 |
5.3.1 货币政策以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 | 第66页 |
5.3.2 货币政策的实施以民众利益为最终落脚点 | 第66-67页 |
5.3.3 协调处理好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 | 第67页 |
5.3.4 坚持独立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