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物联网的物理层密钥生成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定义 | 第15-16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18页 |
1.2 物理层密钥生成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1.2.1 物理层密钥生成技术理论研究 | 第19-21页 |
1.2.2 经典物理层密钥生成方法研究 | 第21-23页 |
1.2.3 新场景下的密钥生成方法研究 | 第23-25页 |
1.2.4 物联网场景下的密钥生成方法 | 第25-26页 |
1.3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 第26-27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7-31页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1.4.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基于互易信道的源型密钥生成模型及方法 | 第31-39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系统模型 | 第32-33页 |
2.3 私密信息共享 | 第33-34页 |
2.4 可达密钥速率 | 第34-36页 |
2.5 密钥协商 | 第36-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准静态信道下基于中继辅助的密钥生成方法 | 第39-57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基于安全网络编码的中继辅助方法 | 第40-42页 |
3.3 基于单中继辅助的密钥生成方法 | 第42-48页 |
3.3.1 系统模型 | 第42-43页 |
3.3.2 密钥生成方法 | 第43-46页 |
3.3.3 安全性分析 | 第46-48页 |
3.4 基于多中继辅助的密钥生成方法 | 第48-52页 |
3.4.1 系统模型 | 第48-49页 |
3.4.2 密钥生成方法 | 第49-50页 |
3.4.3 安全性分析 | 第50-51页 |
3.4.4 可达密钥速率最优化 | 第51-52页 |
3.5 仿真分析 | 第52-56页 |
3.5.1 单中继辅助时的性能仿真 | 第52-54页 |
3.5.2 多中继辅助时的性能仿真 | 第54-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多跳场景下基于安全私密传输的密钥生成方法 | 第57-74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安全私密传输方法 | 第58-59页 |
4.3 单路径下基于安全私密传输的密钥生成方法 | 第59-67页 |
4.3.1 系统模型 | 第59-60页 |
4.3.2 密钥生成方法 | 第60-65页 |
4.3.3 安全性分析 | 第65-67页 |
4.4 基于多路径的密钥生成方法 | 第67-69页 |
4.4.1 系统模型 | 第67-68页 |
4.4.2 密钥生成方法 | 第68-69页 |
4.4.3 安全性分析 | 第69页 |
4.5 仿真分析 | 第69-73页 |
4.5.1 单一传输路径时的性能仿真 | 第70-72页 |
4.5.2 多传输路径时的性能仿真 | 第72-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基于安全私密共享的组密钥生成方法 | 第74-100页 |
5.1 引言 | 第74-75页 |
5.2 星型网络的组密钥生成方法 | 第75-86页 |
5.2.1 系统模型 | 第75-76页 |
5.2.2 安全私密共享方法 | 第76-77页 |
5.2.3 组密钥生成方法 | 第77-81页 |
5.2.4 安全性分析 | 第81-82页 |
5.2.5 仿真分析 | 第82-86页 |
5.3 链型网络的组密钥生成 | 第86-94页 |
5.3.1 系统模型 | 第86-87页 |
5.3.2 安全私密共享方法 | 第87-88页 |
5.3.3 组密钥生成方法 | 第88-91页 |
5.3.4 安全性分析 | 第91页 |
5.3.5 仿真分析 | 第91-94页 |
5.4 一般网络的组密钥生成 | 第94-98页 |
5.4.1 系统模型 | 第95页 |
5.4.2 组密钥生成方法 | 第95-96页 |
5.4.3 安全性分析 | 第96-97页 |
5.4.4 仿真分析 | 第97-9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00-103页 |
6.1 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和贡献 | 第100-102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3页 |
作者简历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