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我国强制戒毒模式的变迁 | 第13-20页 |
第一节 《禁毒法》施行前我国采用的基本戒毒模式 | 第13-17页 |
一、劳教戒毒 | 第13-14页 |
二、公安强制戒毒 | 第14-16页 |
三、自愿戒毒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强制隔离戒毒模式的立法过程 | 第17-19页 |
第三节 强制隔离戒毒模式的实践过程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从劳动教养转向强制隔离的可行性分析 | 第20-23页 |
第一节 公安强制戒毒模式先天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自愿戒毒模式改制难度大 | 第21页 |
第三节 劳教戒毒模式承担职能存在多方优势 | 第21-23页 |
一、两者工作期限基本一致 | 第22页 |
二、两者工作理念基本一致 | 第22页 |
三、两者工作方法制度等基本一致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强制隔离戒毒的实践与运作模式 | 第23-31页 |
第一节 浙江省的工作开展情况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以某所为单位进行强戒人员基本情况与特征分析 | 第24-26页 |
一、呈现低龄化趋势 | 第25页 |
二、文化程度普遍很低 | 第25页 |
三、心理不健康 | 第25-26页 |
四、社会责任缺失 | 第26页 |
五、家庭亲情与伦理淡漠 | 第26页 |
六、对毒品存在认知误区 | 第26页 |
第三节 工作模式 | 第26-29页 |
一、基本目标 | 第26-27页 |
二、运作条件 | 第27-28页 |
三、管理特征 | 第28-29页 |
四、等级设置 | 第29页 |
第四节 以心理教育矫治为核心的工作机制 | 第29-31页 |
一、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提高强戒人员适应能力 | 第30页 |
二、以文化理念为载体提高强戒人员综合素质 | 第30-31页 |
三、以增强防控能力为目标提高强戒人员认知水平 | 第31页 |
第四章 现行强制隔离戒毒模式的优势分析 | 第31-37页 |
第一节 理念上的进步特征 | 第31-33页 |
一、强制戒治的合法性 | 第32页 |
二、专业戒治的科学性 | 第32页 |
三、开放戒治的社会性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注重强戒人员的权利保障 | 第33-35页 |
一、严格限定强戒人员范围 | 第33-34页 |
二、严格设置决定程序、通知程序和权利救济程序 | 第34页 |
三、法律保障强戒人员相应的人道待遇 | 第34-35页 |
第三节 三大主要工作优势 | 第35-37页 |
一、以医疗保护为基础 | 第35页 |
二、以心理康复为中心 | 第35-36页 |
三、以科学评估为标准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制约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开展的因素分析 | 第37-41页 |
第一节 制度衔接上的因素 | 第37-39页 |
一、《禁毒法》配套政策法规滞后 | 第37-38页 |
二、执法过程不统一 | 第38-39页 |
三、其他戒毒机构各自为政 | 第39页 |
第二节 具体工作中的因素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其他方面的因素 | 第40-41页 |
一、外界环境负面影响 | 第40-41页 |
二、医疗及戒毒科学研究水平落后 | 第41页 |
第六章 完善强制隔离戒毒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 第41-47页 |
第一节 统一划分职责权限,支持司法行政履行职能 | 第41-42页 |
一、明确劳教场所的工作主体地位 | 第41-42页 |
二、强化公安禁毒职权的同时规范审批职权 | 第42页 |
三、整合其他行政部门职能资源 | 第42页 |
第二节 拓展工作思路,健全创新工作机制 | 第42-44页 |
一、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和观念更新 | 第42-43页 |
二、针对心理毒瘾大力倡导场所戒治文化 | 第43-44页 |
三、优化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方式方法 | 第44页 |
第三节 加强场所外禁毒的宣传、协作、研究等工作 | 第44-47页 |
一、通过深层次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禁毒意识 | 第44-45页 |
二、广泛动员,加强社会各方联合协作 | 第45-46页 |
三、开展康复医学等新兴领域的戒毒研究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