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构造论文--路基论文

高铁路基测试激振系统位置控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第8-9页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1 轨道路基动力响应测试系统的一般激振装置第10页
        1.3.2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特点第10-11页
        1.3.3 自适应控制的发展现状第11-12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12-13页
第二章 激振系统建模与分析第13-26页
    2.1 技术指标要求第13-14页
    2.2 电液激振系统第14-16页
    2.3 液压系统参数的确定及元件选型第16-18页
        2.3.1 液压系统主要参数第16页
        2.3.2 电液伺服阀的选择第16-17页
        2.3.3 位移传感器和放大器的选择第17-18页
    2.4 伺服激振系统建模第18-24页
        2.4.1 伺服激振系统方块图第18-22页
        2.4.2 各环节传递函数第22-24页
        2.4.3 系统传递函数第24页
    2.5 本章小结第24-26页
第三章 激振系统控制算法研究与设计第26-46页
    3.1 未校正系统性能第26-27页
    3.2 自适应控制方法第27-36页
        3.2.1 模型跟随自适应控制概述第27-30页
        3.2.2 直接状态法第30-33页
        3.2.3 模型跟随自适应控制的实现方法第33-36页
    3.3 液压激振系统自适应控制实现第36-45页
        3.3.1 自适应控制的模型设计第36-37页
        3.3.2 设计补偿器第37-39页
        3.3.3 自适应控制的仿真优化方案第39-40页
        3.3.4 自适应控制的仿真结构第40-41页
        3.3.5 仿真结果第41-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激振系统测控软件设计第46-54页
    4.1 CAT技术第46-49页
        4.1.1 CAT技术简介第46页
        4.1.2 虚拟仪器简介第46-48页
        4.1.3. 虚拟仪器软件第48-49页
    4.2 激振液压测控系统软件编辑第49-53页
        4.2.1 信号发生模块第49页
        4.2.2 信号控制模块第49-51页
        4.2.3 输入输出模块第51-52页
        4.2.4 其他模块第52页
        4.2.5 前面板界面第52-53页
    4.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4-56页
    5.1 全文总结第54页
    5.2 研究展望第54-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住宅区景观设计研究与探索--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个案
下一篇:几类具有阶段结构的两种群模型最优捕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