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冶集团带“星”期间盈余管理案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本文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论文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2-13页 |
1.3 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2.1 盈余管理动机的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2.2 盈余管理手段的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2.3 盈余管理后果的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2.4 文献综述评述 | 第18-20页 |
3 株冶集团盈余管理案例描述 | 第20-29页 |
3.1 冶金行业经营环境的分析 | 第20-21页 |
3.2 目标企业株冶集团基本情况 | 第21-23页 |
3.3 株冶集团摘星脱帽过程 | 第23-24页 |
3.4 株冶集团盈余管理带来的后果 | 第24-29页 |
3.4.1 实现了摘帽但未改变实质 | 第24-26页 |
3.4.2 为保持盈利继续进行盈余管理 | 第26-29页 |
4 株冶集团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 第29-40页 |
4.1 株冶集团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 第29-30页 |
4.1.1 避免暂停上市的动机 | 第29页 |
4.1.2 利用退市新规则实现摘星脱帽的动机 | 第29页 |
4.1.3 摆脱风险警示板限制的动机 | 第29-30页 |
4.2 株冶集团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 第30-38页 |
4.2.1 主动争取政府支持 | 第30-32页 |
4.2.2 处置资产收益 | 第32-34页 |
4.2.3 通过关联交易 | 第34-36页 |
4.2.4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 第36-38页 |
4.3 株冶集团盈余管理成功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4.3.1 制度环境相对宽松 | 第38页 |
4.3.2 与政府密切相关 | 第38-40页 |
5 研究结论及启示 | 第40-4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0页 |
5.2 案例启示 | 第40-48页 |
5.2.1 改善制度环境和加强外部监督 | 第40-45页 |
5.2.2 改善企业内部控制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