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 绪论 | 第9-17页 |
| 一、贾法·帕纳西的生平、创作史和影响力 | 第9-10页 |
|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 第10-17页 |
| 第一章 主体性与主观表现 | 第17-33页 |
| 第一节 审美的真实:重审新现实主义 | 第18-27页 |
| 一、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 | 第18-21页 |
| (一) 典型人物崇高品格的消失、平庸和丑陋的登场 | 第18-19页 |
| (二) 影像的枯燥化:真实到失去审美魅力的影像 | 第19-21页 |
| 二、影像的复魅:表现化的“真实” | 第21-27页 |
| (一) 纪实影像的表现化:《谁能带我回家》中的风格转变 | 第22-24页 |
| (二) 长镜头的表现化 | 第24-27页 |
| 第二节 主观影像:作为“日记电影”的《这不是一部电影》 | 第27-30页 |
| 第三节 现代性人物:“越位”的女性 | 第30-33页 |
| 第二章 形式实验与“电影真诚” | 第33-45页 |
| 第一节 形式实验 | 第33-41页 |
| 一、圈形意象与环形叙事 | 第33-35页 |
| 二、双层嵌套的叙事游戏 | 第35-38页 |
| 三、空间的形式实验:“囚禁”空间的营造 | 第38-41页 |
| 第二节“电影真诚”:为电影艺术立法 | 第41-45页 |
| 第三章 反叛与自反 | 第45-51页 |
| 第一节 反叛电影审查 | 第45-47页 |
| 第二节 “反电影” | 第47-51页 |
| 结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59页 |
| 个人简历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