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

中国近代工业与海外的关系--以福州船政局与法国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26页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动机第11-13页
        1.1.1 课题来源第11-12页
        1.1.2 研究动机和目的第12-13页
    1.2 研究综述第13-21页
        1.2.1 中国近代工业与海外关系的相关研究第13-14页
        1.2.2 国内对于福州船政局的相关研究第14-19页
        1.2.3 法国相关档案的保存情况第19-21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界定第21-23页
        1.3.1 现存问题和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2 福州船政局的名称第22页
        1.3.3 福州船政局的阶段划分第22-23页
    1.4 研究框架第23-24页
    1.5 研究意义和方法第24-25页
        1.5.1 研究意义第24页
        1.5.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6 论文创新点与未尽事宜第25-26页
        1.6.1 论文创新点第25页
        1.6.2 不足之处第25-26页
第2章 中国近代工业与海外的关系第26-33页
    2.1 西方国家对洋务运动各时期的影响第26-28页
        2.1.1 对洋务运动的推动第26-27页
        2.1.2 对洋务运动发展的影响第27页
        2.1.3 导致洋务运功的破产原因与影响第27-28页
    2.2 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企业第28-31页
        2.2.1 船舶修造业第28-29页
        2.2.2 加工工业第29页
        2.2.3 轻工业第29-30页
        2.2.4 公用事业第30页
        2.2.5 采矿业第30-31页
    2.3 福州船政局简介第31-32页
    2.4 外国资本在中国发展近代工业的方式与目的第32-33页
第3章 中法创办福州船政局成果第33-54页
    3.1 与国内出版物对比第33页
    3.2 创办背景第33-34页
    3.3 创办目的第34页
    3.4 筹办过程第34-35页
        3.4.1 酝酿造船第34页
        3.4.2 建厂计划第34-35页
    3.5 人员组成第35-36页
    3.6 船厂介绍第36-41页
        3.6.1 工程开端第36页
        3.6.2 功能分区第36-39页
        3.6.3 厂房建设情况第39-41页
    3.7 船政学堂介绍第41-44页
        3.7.1 法语学堂第42-43页
        3.7.2 英语学堂第43-44页
    3.8 技术引进的成果第44-46页
        3.8.1 新设备的购进第44页
        3.8.2 新技术的引进第44-46页
    3.9 人才培养的成果第46-51页
        3.9.1 工程师的培养第46-47页
        3.9.2 学徒和工人的培养第47-49页
        3.9.3 航海员的培养第49-51页
        3.9.4 出版物第51页
    3.10 成果与存在的问题第51-53页
        3.10.1 造船水平第51页
        3.10.2 学生和工人的培养成果第51-52页
        3.10.3 存在的问题第52-53页
    3.11 中法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第53-54页
第4章 中法双方对整顿福州船政局观点的阐述与探讨第54-65页
    4.1 商议整顿的过程第54-58页
        4.1.1 各方代表第54-55页
        4.1.2 整顿原因第55页
        4.1.3 初次会谈第55-56页
        4.1.4 深入会谈第56-58页
        4.1.5 最终整顿方案第58页
        4.1.6 最终薪酬第58页
    4.2 合同的签署第58-60页
        4.2.1 合同内容第58-59页
        4.2.2 与1866年合同的比较第59-60页
    4.3 法国协助整顿的目的第60页
        4.3.1 经济利益第60页
        4.3.2 政治利益第60页
    4.4 中法双方政治与经济冲突第60-62页
        4.4.3 政治冲突第61页
        4.4.4 经济冲突第61-62页
    4.5 中法双方观念与制度的差异第62-63页
        4.5.1 观念的差异第62-63页
        4.5.2 制度的差异第63页
    4.6 对福州船政局成为带有殖民性质遗产的影响第63-65页
第5章 法国对近代中国工业的影响第65-72页
    5.1 法国外交官与近代中国工业第65-66页
        5.1.1 拉萼尼与《黄埔条约》第65页
        5.1.2 施阿兰与矿产开采第65-66页
    5.2 法国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关系第66-71页
        5.2.1 义和团运动时期法国在中国的军事活动第67页
        5.2.2 法国的军事活动与工业发展的关系第67-69页
        5.2.3 法国在近代中国发展的采矿与铁路工业第69-71页
    5.3 法国在中国发展近代工业的特点第71-72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72-74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72-73页
    6.2 对于本课题的未来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7-78页
附录第78-149页
    附录一 日意格《福州船政局成果》概要第78-79页
    附录二 《法国的中国之恋——十八到二十一世纪法国外交珍贵史料》序(部分)第79-80页
    附录三 洋务运动前、中、后时期与近代中国大事记第80-84页
    附录四 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企业(表)第84-88页
    附录五 福州船政局财政支出第88-89页
    附录六 福州船政局船舶建造—览表第89-91页
    附录七 福州船政局1866年合同稿第91-96页
    附录八 都博迈关于重新整顿船政局的照会第96-100页
    附录九 重新整顿船政局谕旨(报纸)第100-101页
    附录十 卜玳与裕禄商议整顿方案的照会第101-104页
    附录十一 裕禄对卜玳的回复第104-105页
    附录十二 卜玳拟定的最终整顿方案第105-108页
    附录十三 对《保罗·克洛岱尔福州与1895-1905年中国福州船政局的领事成果》—书序言和1896年电报的翻译第108-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印青歌剧唱段《你在哪里啊,红莲》情感特征探析
下一篇:《吕氏春秋》的天下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