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受电弓气动噪声产生的原因 | 第15-16页 |
1.2.1 气动噪声源的种类 | 第15-16页 |
1.2.2 受电弓气动噪声的产生及主要噪声源 | 第16页 |
1.3 国内外受电弓的降噪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1 试验研究 | 第16-20页 |
1.3.2 数值模拟研究 | 第20-21页 |
1.4 仿生降噪方法 | 第21-24页 |
1.4.1 仿生学概念 | 第21-22页 |
1.4.2 仿生学在降噪方面的应用 | 第22-24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杆件仿生表面仿生降噪设计及风洞试验方法 | 第26-38页 |
2.1 杆件仿生降噪设计 | 第26-27页 |
2.1.1 鸮的无声飞行能力 | 第26页 |
2.1.2 仿生杆件的改型设计 | 第26-27页 |
2.2 杆件模型和试验设备 | 第27-33页 |
2.2.1 试验杆件的设计及加工 | 第27页 |
2.2.2 试验风洞 | 第27-28页 |
2.2.3 测试仪器及设备 | 第28-29页 |
2.2.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9页 |
2.2.5 噪声的度量 | 第29-33页 |
2.3 试验设备的安装 | 第33-35页 |
2.3.1 试验杆件的安装 | 第33-34页 |
2.3.2 麦克风阵列的布置 | 第34页 |
2.3.3 脉动压力传感器的布置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第三章 风洞试验数据分析 | 第38-60页 |
3.1 试验杆件的尺寸 | 第38-39页 |
3.2 杆件模型的气动噪声 | 第39-41页 |
3.2.1 O 型凸环杆件与光滑圆柱杆件的声压级对比 | 第39-40页 |
3.2.2 螺旋箍条杆件与光滑圆柱杆件的声压级对比 | 第40-41页 |
3.3 杆件模型表面脉动压力 | 第41-57页 |
3.3.1 O 型凸环杆件的表面脉动压力 | 第43-50页 |
3.3.2 螺旋箍条杆件的表面脉动压力 | 第50-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四章 杆件仿生降噪机理数值模拟分析 | 第60-86页 |
4.1 数值模拟方法 | 第60-62页 |
4.1.1 计算气动声学 | 第60-61页 |
4.1.2 流体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61页 |
4.1.3 大涡模拟(LES)的控制方程 | 第61-62页 |
4.1.4 FW-H 声学方程 | 第62页 |
4.2 杆件模型的建立及数值模拟 | 第62-66页 |
4.2.1 杆件模型的建立 | 第62-63页 |
4.2.2 计算区域的离散 | 第63-65页 |
4.2.3 边界条件和求解参数的设置 | 第65-66页 |
4.3 O 型凸环杆件模型的气动噪声结果及分析 | 第66-73页 |
4.3.1 O 型凸环杆件的声压级 | 第66-67页 |
4.3.2 O 型凸环杆件模型的升力系数与声压分析 | 第67-69页 |
4.3.3 O 型凸环杆件的阻力系数分析 | 第69-71页 |
4.3.4 O 型凸环杆件的流场分析 | 第71-73页 |
4.4 螺旋箍条杆件模型的气动噪声结果及分析 | 第73-78页 |
4.4.1 螺旋箍条杆件模型的声压级 | 第73-74页 |
4.4.2 螺旋箍条杆件模型的升力系数与声压分析 | 第74-75页 |
4.4.3 螺旋箍条杆件模型的阻力系数分析 | 第75-76页 |
4.4.4 螺旋箍条杆件模型的流场分析 | 第76-78页 |
4.5 打孔四棱柱杆件模型的气动噪声结果及分析 | 第78-84页 |
4.5.1 打孔四棱柱杆件模型的声压级 | 第78-79页 |
4.5.2 打孔四棱柱杆件模型的升力系数与声压分析 | 第79-81页 |
4.5.3 打孔四棱柱杆件模型的阻力系数分析 | 第81-82页 |
4.5.4 打孔四棱柱杆件模型的流场分析 | 第82-8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受电弓的设计及风洞试验 | 第86-94页 |
5.1 受电弓模型的改型设计 | 第86-88页 |
5.1.1 受电弓滑板的改型设计 | 第86-87页 |
5.1.2 弓角的改型设计 | 第87页 |
5.1.3 多孔材料在受电弓上的应用 | 第87-88页 |
5.2 受电弓模型的气动声源分布及对比分析 | 第88-9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1-9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4-9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94-95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95页 |
6.3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3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