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电晕场处理对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及生理机制的研究

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第4-9页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引言第12-21页
    1.1 水稻种子物理处理研究进展第12页
    1.2 物理处理法的种类第12-14页
        1.2.1 射线处理第12-13页
        1.2.2 磁场处理第13页
        1.2.3 电场处理第13-14页
    1.3 电场处理的作用第14-18页
        1.3.1 电场处理对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第15-16页
            1.3.1.1 电场处理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第15页
            1.3.1.2 电场处理对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影响第15-16页
            1.3.1.3 电场处理对种子幼苗的影响第16页
        1.3.2 电场处理对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第16-18页
            1.3.2.1 电场处理对电导率的影响第16-17页
            1.3.2.2 电场处理对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第17页
            1.3.2.3 电场处理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第17-18页
    1.4 影响电场处理的因素第18-19页
        1.4.1 种子类别的差异第18页
        1.4.2 电场类型第18-19页
        1.4.3 种子状态第19页
    1.5 电场处理后生理机制的分析第19-20页
        1.5.1 电场处理对细胞学水平的影响第19页
        1.5.2 电场处理对代谢酶水平的影响第19-20页
        1.5.3 电场处理对保护酶水平的影响第20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0-2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1-29页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备第21-22页
        2.1.1 试验材料第21页
        2.1.2 电晕处理设备第21-22页
    2.2 试验设计第22-23页
        2.2.1 处理设备的筛选第22页
            2.2.1.1 三种电晕场设备的筛选第22页
            2.2.1.2 电晕场与平板电场的比较第22页
        2.2.2 处理条件的优化第22-23页
            2.2.2.1 处理强度和时间的优化第22-23页
            2.2.2.2 种子含水量的比较第23页
            2.2.2.3 优化处理条件在不同活力水稻种子上的应用第23页
        2.2.3 生理机制分析第23页
            2.2.3.1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第23页
            2.2.3.2 生理生化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第23页
            2.2.3.3 生理机制分析第23页
    2.3 试验方法第23-28页
        2.3.1 电晕场处理的方法第23页
        2.3.2 标准发芽试验第23-24页
        2.3.3 电导率测定第24页
        2.3.4 呼吸速率的测定第24-25页
        2.3.5 脱氢酶测定(TTCH 含量测定)第25页
            2.3.5.1 标准曲线的制作第25页
            2.3.5.2 TTCH 含量测定第25页
        2.3.6 α-淀粉酶的测定第25-27页
            2.3.6.1 酶液提取第25-26页
            2.3.6.2 麦芽糖标准曲线制作第26页
            2.3.6.3 酶活力的测定第26页
            2.3.6.4 结果计算第26-27页
        2.3.7 防御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第27-28页
            2.3.7.1 样品酶提取液的制备第27页
            2.3.7.2 SOD 活性测定第27-28页
            2.3.7.3 POD 活性测定第28页
            2.3.7.4 CAT 活性的测定第28页
    2.4 数据统计和分析第28-2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9-52页
    3.1 电晕场处理设备筛选第29-36页
        3.1.1 三种电晕场处理设备的初选第29-32页
            3.1.1.1 针形电晕场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第29-30页
            3.1.1.2 锯齿形电晕场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第30页
            3.1.1.3 弧形电晕场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第30-31页
            3.1.1.4 三种电晕场正交试验结果的验证第31-32页
        3.1.2 电晕场处理设备的优化第32-34页
            3.1.2.1 优化理论值下电晕场设备萌发期活力指标的变化第32-33页
            3.1.2.2 优化理论值下电晕场设备萌发期表观形态指标的变化第33-34页
        3.1.3 弧形电晕场和平板电场处理效果的比较第34-36页
            3.1.3.1 两种电场萌发期活力指标的变化第34-35页
            3.1.3.2 两种电场萌发期表观形态指标的变化第35-36页
    3.2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优化第36-44页
        3.2.1 弧形电晕场处理时间和处理场强的优化第36-40页
            3.2.1.1 弧形电晕场处理时间的优化第36-38页
            3.2.1.2 弧形电晕场处理强度的优化第38-40页
        3.2.2 水稻种子最佳水分的确定第40-42页
            3.2.2.1 三种含水量水稻种子萌发活力指标的比较第40-41页
            3.2.2.2 三种含水量水稻种子萌发期表观形态指标的变化第41-42页
        3.2.3 优化处理条件在不同活力水稻种子上的比较第42-44页
            3.2.3.1 不同活力水稻种子萌发活力指标的变化第42-43页
            3.2.3.2 不同活力水稻种子萌发期表观形态指标的变化第43-44页
    3.3 电晕场处理后生理机制分析第44-52页
        3.3.1 电晕场处理后膜系统修复指标分析第44-45页
            3.3.1.1 电晕场处理后浸出液电导率的变化第44-45页
        3.3.2 电晕场处理后代谢酶活性的变化第45-48页
            3.3.2.1 电晕场处理后呼吸速率的变化第45-46页
            3.3.2.2 电晕场处理后脱氢酶活性的变化第46-47页
            3.3.2.3 电晕场处理后α-淀粉酶活性的变化第47-48页
        3.3.3 电晕场处理后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第48-51页
            3.3.3.1 电晕场处理后 SOD 活性的变化第48-49页
            3.3.3.2 电晕场处理后 POD 活性的变化第49-50页
            3.3.3.3 电晕场处理后 CAT 活性的变化第50-51页
        3.3.4 影响活力因素的主成分分析第51-52页
4 讨论第52-55页
    4.1 电晕场处理设备的比较第52页
    4.2 电晕场处理条件的比较第52-54页
        4.2.1 电晕场处理场强和时间的比较第52-53页
        4.2.2 不同含水量种子处理效果比较第53页
        4.2.3 优化处理条件在不同活力种子上处理效果的比较第53-54页
    4.3 电晕场处理的生理机制第54-55页
        4.3.1 电晕场处理后细胞学水平,代谢酶水平,保护酶水平的变化第54页
        4.3.2 不同生理指标和不同活力种子最大值出现时间不同第54-55页
        4.3.3 主成分分析影响活力的主要因素第55页
5 结论第55-57页
    5.1 电晕场处理设备的初筛第55页
    5.2 电晕场处理设备及条件的优化第55-56页
    5.3 浸出液电导率变化第56页
    5.4 代谢酶指标的变化第56页
    5.5 保护酶指标的变化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5页
致谢第65-6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改进多目标进化算法的温室环境 PID控制的仿真研究
下一篇:虎杖主要活性成分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