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针叶树类论文--松论文

柴松分类地位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6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1.2 关于植物分类地位研究第15-20页
        1.2.1 形态分类法第15页
        1.2.2 解剖学分类法第15-16页
        1.2.3 细胞分类法第16页
        1.2.4 生化标记分类法第16-17页
        1.2.5 孢粉学分类法第17-18页
        1.2.6 化学分类法第18页
        1.2.7 DNA分子标记分类法第18-20页
    1.3 关于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0-22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2-26页
        1.4.1 研究内容第22-25页
        1.4.2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柴松分类地位的SSR分析第26-41页
    2.1 引言第26-27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7-33页
        2.2.1 试验材料第27-28页
        2.2.2 试验方法第28-3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3-39页
        2.3.1 DNA提取结果分析第33-34页
        2.3.2 PCR扩增结果第34-35页
        2.3.3 Structure分析第35-37页
        2.3.4 NJ邻接关系树第37-39页
        2.3.5 PCoA分析第39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39-41页
第三章 基于形态特征的柴松分类地位研究第41-51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1-42页
        3.2.1 试验材料采集第41页
        3.2.2 性状测定第41-42页
        3.2.3 数据分析第4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2-49页
        3.3.1 柴松与油松特征指标间方差分析第42-47页
        3.3.2 聚类分析第47-49页
        3.3.3 PCA分布图第49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49-51页
第四章 基于木材解剖特征的柴松分类地位研究第51-60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4.2.1 试验材料采集第51页
        4.2.2 木材切片的制作第51-52页
        4.2.3 观察测量与分析第5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2-59页
        4.3.1 柴松与油松特征指标间方差分析第52-56页
        4.3.2 聚类分析第56-57页
        4.3.3 PCA分布图第57-59页
    4.4 小结与讨论第59-60页
第五章 基于化学成分特征的柴松分类地位分析第60-87页
    5.1 引言第60-61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61-62页
        5.2.1 试验材料采集第61页
        5.2.2 化学成分分析第61-62页
        5.2.3 数据分析第62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2-85页
        5.3.1 基于松脂化学成分的柴松分类地位研究第62-73页
        5.3.2 基于针叶精油化学成分的柴松分类地位研究第73-85页
    5.4 小结与讨论第85-87页
第六章 柴松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7-98页
    6.1 引言第87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87-88页
        6.2.1 表型性状变异分析第87-88页
        6.2.2 SSR分析第88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88-96页
        6.3.1 柴松表型多样性研究第88-94页
        6.3.2 柴松遗传多样性SSR分析第94-96页
    6.4 小结与讨论第96-98页
第七章 柴松分类地位综合分析与遗传资源保护策略第98-108页
    7.1 柴松分类地位第98-103页
        7.1.1 柴松与油松是同一物种第98-99页
        7.1.2 柴松是油松的变种第99-103页
    7.2 柴松遗传多样性第103-105页
    7.3 柴松起源与保护策略第105-108页
        7.3.1 柴松起源第105-106页
        7.3.2 保护策略第106-108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08-109页
    8.1 结论第108页
    8.2 本研究创新点第108页
    8.3 研究展望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作者简介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杨树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分子生理响应机制研究
下一篇:山羊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肌肉组织miRNA的鉴定及其调控机制研究